在每个人的身边,总有些人家庭出身一般,能力平平,事业心也不强,好像也没怎么努力,但“好事”总在他身边:事业顺风顺水,家庭美满幸福。与同龄人比起来,他的成就超出常人一大截,让人羡慕不已。
而有些人家庭出身与前者相似,但个人能力很强,学识也不差,并且为人耿直,重情重义,可就是事业不顺,屡战屡败。个人生活中也总是磕磕绊绊,甚至家庭破裂,孑然一身,以致人到中年了反而每况愈下。就个体而言,后者的能力是远在前者之上的,大家也承认。可在现实中,他的人生境况糟糕黯淡,远远没有前者的光鲜辉煌。熟悉他的朋友聊起他来,总是替他惋惜,唏嘘不已。
这两种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很常见。在坚持可比性的原则下,从两个人的家庭背景、学识、能力等等方面进行比较,都很难解释产生两种现象的原因。
此时,就会有人引用宿命论的观点:“命中有,终身有;命中无,莫强求”啊!以此奉劝失败者,人的一生要相信命运的安排,不要做无谓的努力,努力也是白折腾。
果真如此吗?还是失败者努力的方向不对,抑或是努力程度不够?
宿命论是要我们放弃努力,安于现状,接受现实,向命运低头。这套理论除了让那些不够坚强的失败者自找借口聊以自慰,以及自欺欺人之外,对个体的成长,对社会的进步,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