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420年~589年 )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对立与共存的时期,到隋朝建立截止。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其中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后来北周灭北齐。南北朝是五胡乱华以来,民族大融合的一个时期。
南朝宋
南朝宋是南朝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有60年。
宋武帝刘裕为东晋时北府兵的将领,在平定桓玄之乱后,掌握了东晋政权,发动两次北伐,曾收复山东,河南及关中。刘裕官至大将军,杀晋安帝,立晋恭帝,两年后,夺取东晋帝位,定都依然为建康,史称刘宋。
宋武帝发现世族权势极重,君主权力削弱,军机政要交给寒族掌握,军权则托给宗室及皇族,因此宗室间经常发生争权骨肉相残事情。
宋武帝去世后,宋少帝即位,喜欢嬉戏,懒于政务,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等所杀,立宜都王刘义隆,为宋文帝。宋文帝时,任用士族和寒门参与朝政,以制衡世族。出现了宗室,士族,寒门互相制衡的局面,政局稍有稳定。宋文帝又提倡节俭,澄清吏治,开创元嘉之治。
公元430年,宋文帝屡次北伐,由于准备不足,加上宋文帝错误指挥,以致于多次战败,财政空虚。450年,宋文帝再次北伐,再次失败,反而丢失不少州郡。长江以北受到北方势力的多次践踏。
公元453年,太子刘邵杀宋文帝,三子刘骏趁机夺位,为宋孝武帝,前期用寒人掌握实权,实现政局稳定,军事上在青州四战四捷,并击溃魏军侵犯,460,再次于梁州击退北魏侵犯。
宋孝武帝开始生出自满心理,大兴土木,加重老百姓负担。
宋孝武帝病死,儿子刘子业继位,开始残杀宗室,受到宗室反扑,后被湘东王刘彧所杀,为宋明帝。这时,孝武帝子孙尽亡,明帝晚年失政,刘宋时期控制的长江以北的青、冀、徐、兖四州及豫州,淮西,尽落入北魏手中,国力大减。
将军蕭道成渐渐掌握实权,拥宋顺帝刘准为帝,总揽朝政,479年,萧道成纂位,改国号为大齐,南朝宋灭亡。
南朝齐
南朝齐历史时间最短,只有24年。
齐高帝萧道成,原是兰陵萧氏世族,但是地位不高,所以受到世族权贵鄙视。为政十分节俭,在位四年去世,太子萧赜继位,为齐武帝。
齐武帝时,一直保境安民,与北魏没有战事。史称永明之治。齐武帝时,用典签官为耳目,监察诸州的政事及宗室诸王。
齐武帝去世后,皇太孙萧昭业即位,平时奢侈嬉戏,国政由萧鸾掌握。萧鸾杀萧昭业,改立萧昭文即位,不久废帝自立,为齐明帝。齐明帝利用典签官大杀宗室诸王,齐高帝及齐武帝子孙都被杀尽。
齐明帝去世后,太子萧宝卷继位,昏庸残暴,杀害大臣,各地方纷纷叛乱。萧懿平定叛乱,萧宝又杀死萧懿。萧懿的弟弟萧衍见状,于501年举兵,拥宝卷的弟弟宝融为帝,为齐和帝。萧衍攻入建康,杀死萧宝卷。次年,萧衍纂位,改国号为大梁,史称梁武帝,南朝齐灭亡。
南朝梁
梁武帝信仰佛教,曾三次出家为僧。梁武帝原是兰陵萧氏的一个旁支,为人十分节俭,梁朝初期国力开始胜过北魏。梁武帝对宗室十分宽容,就算犯罪也不追究。学识渊博,重视教育。梁武帝下令,僧道不用赋税,于是国中一半户口记在僧道名下,国家财政受到重大损失。
公元503年,北魏与梁于淮南会战,北魏军大败。因此,梁武帝有意北伐,516年于寿阳之役击溃北魏军,十年后,攻取寿阳。梁武帝又重用降将,北魏发生六镇之乱,梁武帝命陈庆之护送北魏北海王元颢北上夺位,这时北魏主力还在平乱,陈庆之与元颢连战连捷,一路攻入洛阳,但是孤军深入,被北魏回师击退,北伐失败。
东西魏时期,东魏侯景投奔南梁,梁武帝用他伐东魏,梁军战败,梁武帝想送回侯景以求和,侯景提前得知,举兵叛变,反攻建康,史称侯景之乱。梁武帝逃往台城,饿死。
侯景纂位自立为汉,势力范围只有江东,受到梁朝宗室的攻击,终于被湘东王萧绎击败,萧绎即位为梁元帝。梁元帝即位后,据守益州的萧纪也称帝,攻打江陵,梁元帝向西魏求救,萧纪被西魏攻灭,益州归于西魏。西魏军又攻陷江陵,梁元帝被杀。
梁元帝死后,萧方智即位为帝,为梁敬帝。北齐送萧渊明南下,击败梁军,萧渊明即位为帝。陈霸又击败萧渊明,重新立梁敬帝,并多次击败北齐南侵部队。陈霸专断梁朝政。公元557年,陈霸纂位,建立国号为陈,史称陈武帝,梁朝灭亡。
南朝陈
陈武帝陈霸是吴兴人,中国南方正受战乱,吴姓世族与侨姓世族都因侯景之乱受重创,国中经济严重破坏。地方势力纷纷割据,陈武帝无法全部平定,采用安抚方式。
陈武帝死,侄子陈蒨即位,为陈文帝。这时原萧绎部将王琳叛变,联合北齐,北周攻打建康。陈文帝击溃王淋与北齐大军,又以兵封锁巴丘,阻止北周东进,国势稍定。陈文帝励精图治,大力恢复江南经济,南朝陈国势不断强盛。
陈文帝死,镊子伯宗继位,为陈废帝,叔叔安成王废帝自立,为陈宣帝。北周这时有意灭北齐,邀请陈朝一起伐北齐。陈宣帝趁机收复淮南。不久,北齐被北周所灭,公元577年,北周南征,陈军惨败。同年,北周武帝突然去世,北周内乱,陈朝得以喘息。
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命杨广为将,攻灭陈国,隋朝统一全国。
北魏
北魏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拓跋鲜卑,前身为代国。前秦于淝水战败后,四分五列,拓跋珪举兵复国,定都盛乐,国号魏,史称北魏。
北魏在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经营下不断壮大。北魏与后燕交恶,发生多次战争,最终击败燕军,灭后燕,迁都至平城。太武帝时,国力大盛,多次攻击南朝宋。431年到439年,太武帝先后灭胡夏,北燕,北凉,统一北方,与南朝宋对峙。443年,北魏攻灭仇池。
佛教卢水胡人盖吴起事,被太武帝平定。太武帝打击佛教,史称三武灭佛。太武帝统一华北后,攻打西域,并控制了西域。450年,太武帝攻刘宋,掠夺南朝五万户,使北方势力与南方势力平衡。太武帝后期,用刑罚十分残酷,被宦官宗爱所杀。
献文帝被嫡母冯太后毒死,改立献文帝儿子拓跋宏即位为孝文帝,冯后太把持朝政。孝文帝崇尚汉族文化,迁都于洛阳,也便于控制北方。孝文帝禁止使用胡语,推广汉化教育,鼓励胡人与汉人通婚。
孝文帝多次起兵南征,无功而返,留在原北方六镇的鲜卑贵族不愿意南迁,与北魏内部分为汉化与原鲜卑两大集团。
孝文帝死后,北魏旧贵族与鲜卑人希望恢复以前的民族性质与政策,北魏矛盾不断激化,走向衰弱。不久,北方暴发六镇起义,北魏开始走向灭亡。
北魏末帝孝武帝被高欢所制,高欢先发制人,孝武帝投奔往宇文泰。高欢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为东魏孝静帝,迁都于邺城。不久,宇文泰毒杀孝武帝,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为西魏文帝。北魏于534年分裂成东魏与西魏,灭亡。
东西魏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