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我有午饭后遛弯的习惯。只要天不下雨,我都会和同事在医院附近溜达一圈。
几个月前,我和杰少曾路过一家甜品店。从外面望进去,那家店里面黑漆漆的,装修得也颇为简陋。室内随便立着几个货架,放着一些包装好的吐司和面包。脏兮兮的冰柜里,成品蛋糕的造型极其抽象。
我们都很讶异,甜品店搞成这样竟然就开业了。毕竟很多装饰得极其奢华梦幻,宛如网红打卡点的店都是说倒就倒。我和杰少打赌,这店能坚持多久。我估计,三个月左右,就要关门转让了。没想到他更极端,说绝对撑不过两个月。
然而,我们都失算了。三个月早已过去,今天中午,我和他路过那家店,发现它依然在营业,也没贴出什么“本店转让”之类的告示,尽管里面的环境更加辣眼睛。
我俩好奇地进店,一人买了个面包。老板是为五十多岁的老阿姨,倒是特别热情,不停地介绍她店里的产品。结账时,我多嘴问了句,你们店里的生意如何啊?
老阿姨突然笑了,像是知道我这么问的目的似的,吧啦吧啦地抢答了。原来,这门脸就是他们家的,面包糕点都是她女儿做的。为了鼓励女儿自己创业,所以才开了这个店。
原来如此!没了房租这大头的支出,能坚持那么久,倒也不难理解了。
不过,一家“幸运儿”出乎意料的坚挺,却无法掩盖当下整个实体经济的破软。走在大马路上,到处都是营业房大门紧闭,贴着转让、招租的广告。往往刚放了鞭炮,排了花篮,转眼就倒闭了。门头上的招牌走马灯似的,换得越来越勤,越来越快,最后归于停滞。
我家里也有几套营业房。往年,上门求租的生意人络绎不绝。作为全权负责人,我妈还要挑挑拣拣。这个人开价高,那个人付钱爽快,甚至得看面相眼缘,长相不符合她“老实巴交”的审美的也不租。
现如今,有两套已经空置大半年了。偶有人来询问,也因为价钱谈不拢而作罢。我劝我妈,万儿八千的年租,让一步算了。空着不但一分钱拿不到,该交的物业费一分也少不了。可老太太还沉浸在昔日的荣光里,不肯过多妥协。我也就随她去了,反正这钱一时半会儿也到不了我手里。
都说这一切都要归咎于电商的发展,确实也不无道理。在网上买东西实在太便利了,而且几乎要什么有什么。一些商品,我连具体名字叫啥都不确定,只是根据其功能大致描述一下,都能找到符合自己预期的,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
前几年,电商还给线下留了一线生机,那就是急用的商品无法及时送到。而外卖的出现则彻底补上了最后一块短板。现如今,能送吃的,能送喝的,能送药,能送花,几乎什么都能送。点点手机,足不出户,很快小哥就带着你要的东西送货上门了,真的完美契合肥宅的日常。
然而,尽管如此,我依然不认为实体经济的没落完全是电商的锅。因为有一样东西,是电商当下还无法企及的,那就是现场的用户体验。但这方面,实体店依然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这里并不单指某家店提供的某项服务,而是商圈整体的环境与氛围。我在国外曾逛过一些著名的集市或商业街,都非常有特色。诚然,这其中也有我对异域风情的好奇因素在内,却依然有其借鉴价值。
我始终觉得,国内的大部分商圈,同质化太过严重。对标某个具体商圈,其余的基本可视之为标的商圈的穷人版、破产版或者加强版、顶配版,逛得多了,难免索然无味。当然,肯定也还有颇具特色的商圈。这些都是正面范例,大都游人如织。这更说明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重要性。
至于普通的沿街商铺,出路又在哪里呢?你问我,我问谁去!我只是想水一篇日更罢了,还真把我当有多少见地的能人异士了?
不过,那家其貌不扬的甜品店,做的面包味道还真不错。看来能活到现在,也不光是不用付房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