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我只知道他是个拍电影的,至于拍的什么,拍得怎么样,就不太清楚了,只知道与第五代导演们手法不太一样。一般看电影,我都习惯先上网查查评论,简介,导演介绍一些的,可这次,我是直接打开播放器就看了。果不其然,对于看惯商业片的我来说,这么一部反应山西地方文化的文艺片还着实伤了些脑筋。
往日写影评,无非几句剧情,几分应付老师,应付比赛的思想。此番写作,仅为感想,仅为迷茫中的自己。
“我们社会上的”
“吃口饭混呗”
我喜欢斌斌,虽然他是混社会的,香港话讲,叫古惑仔。他抽烟喝酒,抢银行,不干正事,他是好人。好人的定义还真是大,我喜欢你因为你是好人,我不喜欢你,还是因为你是好人,这就是多义的社会,小孩子看不懂(用《后会无期》的台词,小孩才分好坏,大人只看利弊)。所以,我还是叫他善良的好青年,括弧,迷茫中的。
我觉得文艺片适合在夜里关灯看,为什么呢,因为画面展现得太暗,白天屏幕会反光。影片开始以彬彬的妈的同事唱歌剧开头,用一组长镜头来播放歌声,再配上画面昏暗的基调,第一次看真实摸不着头脑。
接着是在混社会的典型活动地点——台球社。这里,依旧很暗,一群年青人悠闲的玩乐着,好像外面的一切都与其无关。两个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年青人为工作愁着。后来是在蒙古王酒的宣传演出,在这里小济邂逅了赵巧巧,这是一场我看来俗得不能再俗的演出了,那种令人恶心的毫无美感的肢体动作,那个五大三粗话都说不流利的主持人和那群无所事事的游民们。但这却是真实的,当21世纪的一线城市的n号演播厅艺人在讨论着时尚之时,如此个小乡镇上人们依旧用自己的时尚娱乐着这个社会。
第三个大场景是医院,斌斌去为当兵而体检,小济同去,巧巧则是去看望生病的爸爸。这一段是我觉得整片中最过瘾的一段,因为全片给我的感觉都是压抑的,一种莫名的无力感,斌斌对和圆圆的感情将尽的无奈,小济对齐三强势的无奈,巧巧对生活窘迫,寄人篱下的无奈。但惟独在医院这一部分,巧巧对医院将其病父推到走廊不管不顾的做法大发雷霆。
“就窗口那个”
“窗口哪个啊?”
“那是我爸!”
“你爸怎么了,你以为你爸是谁啊?你以为把他放这儿就全交给医院了?”
“怎么了,我交钱了,你们就得负责”
“你哪交钱了?都欠2000了”
“不就是两千嘛,两万我都有”。巧巧将存折摔在医生面前。
这一段吵嚷的对白真是看得爽,听得更爽,她像男人一样拍窗子,敲桌子,那一套在社会上历练出来的把式技巧尽用于此。随后小济和巧巧在饭店吃饭那一段,二人谈话毫不忌讳,并谈及《低俗小说》的情节时,小济一句“抢劫”,令在场食客震惊。
第四个大场景便是迪厅,在这里小济被乔三打,斌斌被小济打。
“傻逼,他有枪!”。同样是混社会的,小济和斌斌显然还青涩得很。
第五个大场景便是火车站的废弃候车室,高高破破的绿色长椅,裹着二人的尴尬,时间真的是一把杀猪刀,只是这刀将二人整了容,圆圆不再是朴素的学生,她穿上了砍袖上衣,穿上了白色的裙子,而斌斌呢,他是社会上的,他是借高利贷给她买手机的小混混,是“哪他妈还有以后”的无奈者。
最后一个场景——公安局。二人计划抢银行失败。
“你至少也拿个打火机啊”
很搞笑是吧?两个单纯的少年怎么会抢银行呢?他们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是毫无防备地去模仿着荧幕上的英雄。最后,影片以斌斌唱《任逍遥》结束,也未表明几人日后的命运,就“草草”收尾了。
全剧有这么几个典型的人物:
斌斌,出场时骑个摩托车,和圆圆去KTV时花样年华的垫乐,“WTO还不简单嘛,不就是一些赚钱的事嘛。” “你看孙悟空多好,没爹没妈没人管,多自在,也不用管什么鸟蛋WTO。” 一个目光短浅,安于现状又不满现状的少年,这是我对斌斌的印象。他是纺织厂的,女人为他按摩时,他会害羞;妈妈唠叨他时,他会说“你等着瞧吧,别小看我。”或者“学校的事,我哪知道。”。因为他是“混社会的”。一个连社会都还未搞清是什么的人整天“吃口饭混呗”。
小济,应该是小济和他的摩托车。“美元,这就是美国人民的逼啊”。他,我觉得要比彬彬更滑头一些,但也仅限于小滑头,“就像方便面放到开水里一样泡”,他的造型很像韩寒,性格中的不羁也有些类似,不知道导演是否刻意安排。小济是有抱负的,此抱负非彼抱负,他的抱负是狭隘的,况且他只是空有一脑子想法却没有百分之一的胆量,泡妞如此,强银行亦如此。
赵巧巧,招牌动作,拿着衣服挡太阳,戴着假发,却有自己的坚持,桥三死后,无依靠了,我却猜不出她此后的生活。(贾樟柯媳妇不如姜文媳妇好看,差远了)
贾樟柯扮演的唱歌剧的那家伙,起初我并未关注此人,也不理解。待看第二遍时,我觉此人确是反衬角色,他的坚持,他的无视周遭,他的超脱绝非多余之笔,就像一幅水墨画沾染了一点水彩般。
影片另一大亮点,即刻意却不做作的长镜头。KTV里圆圆和小济的牵手唱歌以及一系列对房间的“白描”,马建明嘹亮的歌声“特写”,小济填银行单的涂涂改改,剧中无论男女,吸烟的镜头,小济在巧巧家那段破路给摩托车数次打火的镜头。原本跳跃的经典电影模式变成真实场景中真实光阴,在观众觉得冗长无趣之时,又徒增了等待的焦急,也可能这种手法展现的过于现实,让观影消遣的我们不敢承认,唯有厌烦。
最后,我要说说这电视新闻。“我国加入WTO”“京大高速公路竣工”“法轮功猖獗”“爆炸事件”“申奥成功”“美国非法降机”等等一系列电视新闻节目的报道,在观影的同时给人以真实感,电视中的美好与现实的窘迫形成鲜明对比,好比一盘饺子有了酱油醋蒜泥才好吃。
这是一个消糜的角落,一群迷茫的青年不清楚自己的方向,不清楚自己的梦想,不清楚这个社会的压力。他们得过且过,没有斗志,盲目崇拜。这是压抑的,是封闭的,是自娱自乐的颓废。也许一切都因为“我们还小,一切还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