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连续加班一个月只为做好一个项目,结果却不尽人意;
你一定因此对努力工作失去信心,从此不再相信拼搏的意义;
你一定想重新振作,但却没有动力,只能假装努力欺骗自己……
但你回头细心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就会发现:不是你不努力,而是努力错了方向。
一辆去往北方的火车,再怎么努力向南开,都是没有结果的。
01 正确认识焦虑,而不是被焦虑绑架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焦虑就一直在鞭挞我的内心。
这篇文章已经构思好久了,怎么现在才下笔?写出来的文有没有给读者传达一个清晰的观点?段落与段落之间逻辑是否能够自恰?行文顺畅吗?
这些永无止境的问题一直在折磨我,但结果并没有让文章变得更好些,反而在自我消耗,不敢开始。
我决定打开抖音,放松一下,一刷新首页推荐上全都是#有效化妆vs无效化妆#的话题。
这些博主明明无效化妆都很好看,但有效化妆却跟换了头一样。他们说只会给脸上色,还不如素颜,救命,难道我每天在化妆上花费一个小时,全都是无用功吗?
我把这些推荐都点了不喜欢,然后重新打开了抖音,再次刷新是这些话题:
#参观清华大学,这些食堂超便宜!#
#哈佛博士的毕业证书长这个样子#
#在北京你要多努力?#
Ok,I'm fine.
内卷带来的焦虑蔓延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被包围和被渲染已经无法避免。
在用户人均年薪百万的知乎和抖音上,我们看到了很多人晒出的优越生活,教育孩子的家长们鸡娃,灾情捐款时明星们的粉丝比较,今天会为孩子没有考满分而焦虑,明天会看到同事升职加薪而不甘……
所以职场人为了别人口中的生活努力加班,放弃生活;家长们频繁奔波各种补习班,只想成为“别人家孩子”;我们开始审视自己所谓的“放松”是不是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但大部分令我们焦虑的内容不过是经过筛选和滤镜粉饰过的生活罢了,没有人会把不完美的一面放到网络上。
我们用尽全力,只为了好好生存,如果只追赶他人的脚步,那会使我们疲惫不堪,焦虑很可怕,但为了抚平焦虑的盲目努力更可怕。
02 一味的拼搏反而会害了自己
朱德庸说:“我们焦虑,是因为我们成为不了我们希望成为的人;我们焦虑,是因为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①内心对自己的谴责足以压垮一切
是不是每当放假前一天都信誓旦旦要过个有意义的假期,但第二天睡到了下午?
是不是每次吃宵夜都下定决心要好好减肥但吃火锅时从不拒绝?
是不是懊悔不已觉得自己无可救药努力也变得十分困难?
其实,有时候并不是我们堕落,而是我们太高估自己了。
定一个短时间内达不到的目标,怎么可能不放弃呢?计划周而复始,Flag立了又倒,自己就在谴责中越来越丧失信心,觉得自己注定是失败者。
②不合理的学习方式加重了失败的砝码
宣萱是一个特别努力的女孩子,她就是那种老师口中夸奖的好孩子好学生。
最近要高考了,她每天学习时间更是超过17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刻;错题本,笔记本,练习本一堆,刻苦是看的见的一排笔记;即使是想让她出门放松一下,她也会以今天要做卷子的理由拒绝……
高考结束后,她的成绩既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她考砸了,连三本的分数线都不够。
是她不够努力吗?显然不是,是她没有坚持吗?也没有。
原因很简单,宣萱害怕自己落后,害怕自己在考场上失利,于是选择对身体和大脑发出的信号视而不见,强行抑制自己想休息的欲望,已经疲惫不堪,却还是不放过自己。
努力不是埋头苦干,它是一种科学,它与你的习惯,意志力,生活作息方式等一切原因都有关联,而不合理的对待只会带来粗暴的结果。
03 改善现状,从“适度努力”开始
大家都知道曾国藩并不是个聪明的人,科举就考了七次。
但这其中有一个细节我们没有注意到,前六次都是跟着父亲一起学习,死记硬背,第六次的时候父亲考上后,只剩下曾国藩自己学习了,这时候,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查找自己的薄弱环节,在第七次终于考上了秀才。
如果不是父亲在第六次考上秀才,或许曾国藩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有问题。
询问任何在学习中有成果的人,我们都可以发现,他们都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劳逸结合,注重理解,放松心态,计划安排等等,无一不在表明“不找方法,一直努力”只会让自己走向失败。
过度努力不可取,假装努力更不可取,莫不如玩的时候不辜负游戏,爱的时候不辜负人,一个人的时候不辜负自己。
04 恰到好处的用力,才能坚持到最后
在练习长跑的时候,体育老师常常会说一句话:“前几圈不要跑得太快,在最后一圈的时候冲刺就可以。”
我们都明白,如果一开始就过于用力,那么往往在中途就会放弃,因为我们已经把自己的所有力气和潜能都激发完了,没有力气走到终点。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你现在快一点,我后来突然加速,你喜欢阳光大道的宽阔,我喜欢羊肠小径的独特,哪有什么唯一正解呢?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人生那么长,那些一城一池的得失,和你真正想去的远方相比,实在是算不了什么。”
比起目前的焦虑,眼光放的长远才是我们更该做的事情。
你的人生,节奏该由你自己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