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创造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在创造价值。也有不同的地方,劳动可以是首创,也可以是重复创造财富;创造却是从未有过的劳动。
虽然说劳动创造价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会创造价值。因为很多劳动过程虽然很辛苦、付出很多,但是却不一定会创造价值,甚至还会出现价值为负数的情况。也就是说,这样不仅没有创造价值,而且还无意中破坏了原有价值。这只能叫做没有功劳有苦劳。所以,我们不能够以是否创造价值来判断是否属于劳动。劳动是人类有意识地创造价值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
劳动并不能只是因为你付出越多而得到越多,有些人付出很少,却创造的价值很多。所以,我们的劳动必须尽可能运用脑力,我们不能以付出多少来衡量价值的创造,来进行劳动分配。我们不能鼓励不记成本的劳动,劳动必须符合经济规律。
创造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把已经存在的东西从这种存在形式转化为我们需要的那种存在形式,从这里转移到我们需要它去的那里。
创造是有意识的活动。人是有想象力的,但是,想象力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灵感是有价值的想象力。如果我们不能把灵感抓住,那么,我们同样不会拥有创造力。创造力的实现依赖两个因素,一个是想象力,一个是评价力。想象力再有价值,如果我们无法正确评价想象力的价值,那么,想象力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几天前,我在微信公众号“高校科研活页”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贺雪峰:匿名评审导致原创研究高不通过率,应当改革博士论文评审制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原创性研究往往也是探索性研究,探索性研究就可能存在争议,未能取得专业领域的共识,匿评专家在评审时就更可能不通过。”我深有体会。原创性越高的文章,越不容易通过匿名评审。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评价能力跟不上,就是因为原创性很高的文章很难正确评价。所以,我现在一般不向学术期刊投稿。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评价就是创造》。这篇文章我一直想修改,一直没有时间。我打算修改以后,修改稿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号“波动哲学”,因为这是我现在唯一拥有原创标签的自媒体账号。我特别喜欢原创,我对原创情有独钟。
不管是学术界还是自媒体平台,评价一个人、一篇文章、一个自媒体账号是否原创,更多的是受利益驱动。有些自媒体平台,就是因为你写的文章看得懂的人少,喜欢看的人少,就不愿意给予你原创标签。当然,学术界表现得稍微好一些。
自然人的行为不管是否创造了价值,都可以称作劳动,只要人的行为是以创造价值为目的的,那么,人的行为就是劳动。
机器人的付出也可以创造价值,机器人的这种创造价值的行为是不是劳动?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所有的非自然人的活动都不是劳动。
为什么自然人的付出是劳动,机器人的付出就不是劳动?因为只有自然人的付出才可能是有意识的,机器人根本就没有意识,机器人都是按照自然人的意识来运转的。机器人自身是不会有意识地创造价值的。
机器人的活动是自然人有意识地创造价值的活动的一部分,是自然人劳动工具的使用过程。
劳动不仅仅创造价值,而且劳动还是自然人自我改造的过程。我们人类很多的活动都可以用机器人替代,数学计算人脑能做,电脑也能做,而且电脑的运算速度更快。那么,为什么小学生还要学习数学计算?因为自然人必须拥有某些能力,某些能力不保留下来,自然人自身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自然人自己往自己嘴巴里喂饭是不是劳动?如果不是,那么,为什么保姆给病人喂饭就是劳动?喂饭对两者来说都是有意识的付出,为什么自己为自己付出了就不属于劳动?我认为,劳动付出不管直接受益者是谁,只要是有意识的付出,都属于劳动。我们干家务也是劳动。有的妇女,虽然上班轻松收入少,但是,回到家以后,还要干大量的家务活,比上班干活辛苦多了。如果这不算劳动,那么,这对多干家务活的人来说公平吗?有的男人自认为自己的收入比女人高,在家不愿意做家务,而且还认为自己对家庭的贡献更大,这种思想要不得。
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仅是商业价值,同时也包括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劳动不仅仅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劳动更应该用生活幸福来衡量。如果你的有意识的行为直接让自己感到幸福了,那么,你的这种行为就是劳动。如果你的有意识的行为是为了追求理想,那么,你的有意识的行为即使没有按照预期创造价值,也属于劳动行为。
学习的付出也属于劳动付出,因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意识地创造价值。而且,我们人类不能因为电脑和机器人,可以代替我们做些事情,而彻底停止相应的劳动付出。劳动不仅可以创造价值,而且还可以让我们一直拥有创造价值的能力。
我们人类是万物之灵,人类不仅拥有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而且,人类还在劳动中将这种能力持续保留下来。劳动就是自然人不断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持续创造价值的过程。
普进峰 20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