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从有了孩子后,只要看到有关孩子方面的新闻就会自行联想,譬如看到孩子在学校里被同学孤立或是不合群的新闻,我就会想:这样的事万一发生在我的孩子身上,那该怎么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改变她在学校里的处境呢?
我觉得我的这种忧虑真不是多余的。但也没起多大作用。原因是我对幼儿心理一无所知。即便是看到了孩子的某些行为,也无法判断这些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更别提如何去解决了。
让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是发生在孩子刚上幼儿园时的一件事。大部分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都会哭闹一段时间,我的孩子也不例外。在幼儿园经过半个月的磨合阶段后,她有点适应了。
我刚为之感到欣慰时,老师的反馈又让我陷入了苦恼。她告诉我说孩子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儿。即便她去引导,孩子也不去,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几天了。
听到老师的这番话,我认为是孩子属于慢热型,对于新环境里的人不熟悉,所以才如此表现。但她后来的一次行为却又否定了我的判断。
事情发生在图书馆,在儿童阅览区里有一个大玩具―小医院房子。有个大约5岁的男孩儿在这个房子里安安静静的坐着。
我拉着女儿经过的时候,她也想进去。但她犹豫了一下就走了。我问她:“你不是想进去玩儿吗?怎么不去了?”她不耐烦的说:“等他走的,我再进去。”“你们可以一起玩儿啊?”我蹲下来哄着她说。“我不,我就等着他走,我再进去。”她略带哭腔大声说。
没办法,我只好任由她去。经过这件事,她的行为又让我觉得是自私,不懂得分享。
无论她是在学校还是在图书馆的表现,都令我无法猜透她的心理。直到后来我读了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写的一本书《儿童人格教育》才明白,原来孩子的这种行为是源于她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
书中写到:“如果父母在孩子入学前没有教育好他们如何与他人相处,那孩子在刚刚入学的时候就会表现得很孤立,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
读到这儿我豁然开朗,明白了孩子入园时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儿的问题所在了。
但同时也让我想到老师在和我反馈孩子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儿的时候,我曾经问过她:“你认为她是个什么样性格的孩子?”“她有棱有角,像刺猬一样。”老师的回答很显然已经把孩子归类为很难亲近,古怪孤僻了。
这也印证了阿德勒的观点:
这样的孩子会因为自己表现出来的孤立而被看做古怪、孤僻的孩子。而反过来,这又会加强孩子最初表现出来的孤僻倾向。孩子的成长因此而受到伤害,并会向问题儿童方向发展。
当然,那时孩子的情况没发展成阿德勒所说的问题儿童,但这并不能保证将来不会。所以趁孩子这样的行为还没达到严重时,我必须得做些什么。因为孩子的这种表现原因不在学校,而在家庭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