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发病原因
一、五行制化与发病关系
【原文】
其岁有不病,而藏气不应不用者何也(1)?歧伯曰: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也(2)。
【讲解】
(1)其岁有不病,而藏气不应不用者何也?
“其岁”,指前述岁运太过或岁运不及之年“不病”,指正常。“不应”,指不与岁运相应。全句是问按计算应该是岁运太过之年或岁运不及之年,但实际上气候和物候却正常,人体疾病的发生也不相应,这是什么原因?
(2)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也
此承上句。“天气”,即司天之气;“制”,即承制“气”,指岁运之气;“从”,指从属。“天气制之,气有所从”,意即在测算各个年度的气候变化时,由于五运六气互相影响,因此,在分析时必须注意到运气相合的问题。前句问岁运太过之年或岁运不及之年有时实际上并不相应的原因,这里是回答因为受了司天之气的作用,所以这一年的气候、物候、疾病等就可能出现与当年岁运不相应的现象前面所述“从金化”、“从水化”、“从木化”、“从火化”、“从十化”,以及“上角与正角同”,“上商与正商同”等等,均是“天气制之,气有所从”的具体例子,读者可参看有关讲解,此处从略。
【串讲】
阴阳平衡不生病,体现在五行生克制化正常的机理上。其中的克制即制约尤其重要,如经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没有五行的制约就没有五行的生化,就是生化大病。
“天气”,指六气司天,“气有所从”是指中运地气所属的五脏气顺从司天起变化。如果天地气化承制正常,五脏气顺从天气,不起反常作用的反应,即“藏气不应不用者”,则不生病。反之,天地气化承制失常,藏气上从而起反常作用的反应,就是病态。所以“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五脏或从正化,或从邪化。可见本节内容是继承前章“其声角商,从金化也”之类的深化论述。
二、火气下临,肺气上从
【原文】
帝曰:愿卒闻之。
歧伯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1),肺气上从,白起金用(2),草木青(3),火见燔焫,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曰疡,寒热肿(4)风行于地,尘沙飞扬(5),心痛胃脘痛,厥逆鬲不通(6),其主暴速(7)
【讲解】
(1)少阳司天,火气下临
“少阳司天”,指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凡属在年支上逢寅逢申之年,均属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六十年中属于少阳相火司天之年者有壬寅,壬申,戊寅,戊申,甲寅,甲申,庚寅,庚申,丙寅,丙申等十年。“火气下临”,指气候偏热。全句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这一年气候偏热。
(2)肺气上从,白起金用
“上从”,指受司天之气的影响。“肺气上从,意即少阳司天之年,气候偏热,人体的肺因受炎热影响而容易发生疾病。“白,为金之色,“白起金用”,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由于火可以克金,金受火郁到了一定时候,特别是在五之气的时候,由于郁发的原因,又可以出现暴凉的现象。《六元正纪大论》谓:“郁积乃发,待时而作也。”即属此义。
(3)草木眚shěng
此承上句而言。在五行归类上草木均属于木木与金的关系是相克关系“草木”,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由于郁发的原因,在郁发中可以出现金气偏盛的暴凉现象,因而可以使草木的生长受到影响。
(4)火见燔焫,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衄qiú nǜ鼻窒,曰疡,寒热胕肿
“燔”(fan音凡),即火烧。“焫”(ruo音弱或re音热),亦指焚烧之义。“火见焫”,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气候十分炎热。“革”,指变革。“革金且耗”,指金被火刑出现耗损不足现象。“大暑以行”,指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天气偏热,特别是在六气六步的三之气时,也就是在芒种,夏至,小暑,大暑一段时间中,炎热尤甚。“咳嚏鼽衄qiú nǜ”,指咳嗽、喷嚏、鼻出血等。“窒”,指鼻道堵塞不通“曰疡”,王冰注:为“生疮”,亦作“口疡”者。“寒热”指疟疾。“胕肿”,指脚肿。全句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火盛刑金,因此人体容易发生肺病而在临床上出现阴虚内热症状,如“咳嚏鼽衄”、“鼻窒口疡”等,或肺脾失调症状,如疟疾、浮肿等。
(5)风行于地,尘沙飞扬
“风”,此处指厥阴风木;“地”,此处指在泉之气。“风行于地”,即阴风木在泉。由于厥阴风木在泉,所以这一年的下半年风气偏胜而出现了“尘沙飞扬”的自然景象。
(6)心痛,胃脘痛,厥逆鬲不通
“心痛”,一般指上腹部疼痛,有时也指少腹痛“胃脘痛”,指上腹痛。“厥逆”,指卒倒眩仆或四肢厥冷。“鬲不通”,即膈塞不通,指噎膈反胃一类疾病。这些疾病或系肝火上逆或系肝气横逆乘脾犯胃而发生的疾病。全句意即阴在泉之年,由于风气偏胜,所以人体易致肝火上逆或肝气横逆而出现上述“心痛、胃脘痛、厥逆鬲塞不通”等症状。
(7)其主暴速
“暴”,指突然;“速”,即快。“其主暴速”,意即厥阴在泉之年,由于风气用事,所以自然气候变化迅速,人体疾病发病急、变化快。
【串讲】
少阳相火司天的年份。天气下临地气,火气下加金气,白金从火化起反常作用,因而肺气上从生病。金胜木,草木受伤害,意即兼发风木病证。
在自然界,属火的大暑流行,气候热的如火烧(燔焫),大凉金气与火热相争,属金的生物发生异常变化而耗损。人应之则肺病咳嗽,喷嚏,鼻塞,衄血,或鼻生息肉妨碍呼吸,口生疮疡,恶寒发热,甚至肺失通调,发生风水浮肿病证。
少阳司天则厥阴在泉,故风气流行于地面,卷起尘沙飞扬。人应之,木胜土则胃脘痛,甚至风火相值,其性暴速,发生中风暴病,心绞痛,胸膈不通气,四肢厥冷而神志昏迷。可见中风暴病与气候变化有关系,所谓外风引动内风是也。
三、燥气下临,肝气上从
【原文】
阳明司天,燥气下临(1),肝气上从,苍起木用而立(2),土乃眚shěng(8),凄沧数至,木伐草萎(4),胁痛目赤,掉振鼓慄,筋萎不能久立(5)暴热至,土乃暑(6),阳气郁发,小便变,寒热如疟,甚则心痛(7),火行于稿,流水不冰,蛰虫乃见(8)
【讲解】
(1)阳明司天,燥气下临
“阳明司天”,指阳明燥金司天之年。凡属在年支上逢卯、逢酉之年,均属阳明燥金司天之年。六十年中属于阳明燥金司天之年者有丁卯、丁酉、癸卯、癸酉、已卯、己酉、乙卯、乙酉、辛卯、辛酉等十年。“燥气”,此处是指凉气“燥气下临”,指阳明燥金司天之年,气候偏、偏燥。
(2)肝气上从,苍起木用而立
“肝气上从”,指阳明司天之年,气候偏凉,人体的肝因为受寒凉的影响而发生疾病。“苍起木用”,指阳明司天之年,燥金用事,金可以克木,但是由于郁发的原因,又可以出现“木郁之发”的现象,而在气候上出现暴温的气候变化。
(3)土乃眚shěng
此承上句而言,意即阳明司天之年,由于郁发的原因,可以出现“木郁之发”的现象而使土的正常运化作用受到损害。
(4)凄沧数至,木伐草萎:
“凄沧”,指气候寒凉。木伐草萎,指草木生长不好。全句意即阳明司天之年,燥气下临,气候偏凉,春天里应温不温,草木萌芽生长不好。
(5)胁痛目赤,掉振鼓憟,筋痿不能久立
“胁痛”,即胁肋疼痛。“掉振鼓慄”,指抽动抖颤。“筋痿”,指肢体萎弱,运动障碍。这些都属于肝的症状。全句意即阳明司天之年,肝的作用失调,因而可以在临床上出现上述症状。
(6)暴热至,土乃暑
“暴热至”,指气候由凉突然转热。“土”,指太阴湿土,在六气主时六步中属于四之气。“暑”,有热之义。全句意即阳明燥金司天之年,其在泉之气必然是少阴君火。在泉之气主管该年的下半年,所以该年的下半年即从四之气开始,气候由凉转热。
(7)阳气郁发,小便变,寒热如疟,甚则心痛
“阳气郁发”,指阳气郁结在里。“小便变”,指小便颜色变黄或变为混浊。“疟”,即疟疾。“心痛”,主要指腹痛。这些症状都与湿热有关。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在泉之年,在该年的下半年中由于气候变热,湿热交蒸因此可以在临床上发生上述症状。
(8)火行于稿,流水不冰,蛰虫乃见
“稿”,它本作“槁”。张隐庵注云:“槁:草木枯槁也,谓火行于草木枯槁之时” 。“火行于槁”,意即少阴君火在泉之年该年冬季气候偏热。“流水不冰,蛰虫乃见”,即水不结冰,蛰虫应藏不藏。这是对冬季气候应寒不寒时自然景象的描述。
【串讲】
阳明司天的年份,天气下临地气,金气下加木气,苍木从金化起反常作用,因而肝气上从生病。木胜土,湿土受伤害,意即兼发湿土病证。
在自然界,属金的大凉气候流行。金伐木而木伐土,叫“木伐”,因而土生的草木枯萎。人应之则肝病胁痛目赤,甚至动风而肢体振掉,鼓颔颤栗,及脾土则筋肉痿弱,不能持久站立。
阳明司天则少阴在泉,暴热气候到来,暑气郁于地中,久之阳气郁发,火气持续流行发生干旱,于是草木枯槁,临冬流水不结冰,蚊蝇等昆虫出现。人应之,火郁则小便变赤,寒热往来如疟状,甚至热厥心痛。
四、寒气下临,心气上从
【原文】
太阳司天,寒气下临(1),心气上从,而火且明(2),丹起金乃眚shěng(3)寒清时举,胜则水冰(4),火气高明,心热烦,嗌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5)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6),善忘,甚则心痛(7)。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8)水饮内稸,中满不食,肉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胕肿身后痈(9)。
【讲解】
(1)太阳司天,寒气下临
“太阳司天”,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凡属在年支上逢辰逢戌之年,均属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六十年中属于太阳寒水司天之年者有壬辰,壬戌,戊辰,戊戌,甲辰,甲戌,庚辰,庚,丙辰,丙戌等十年。“寒气下临”,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气候偏冷。
(2)心气上从,而火且明
“心气上从”,指太阳司天之年,气候寒冷,人体的心因受寒冷的影响而容易发生疾病。“而火且明”,指太阳司天之年,水气用事,水可以克火,但由于郁发的原因,火被水郁,待时而发,到了一定时候又会出现火气偏胜的暴热现象。《六元正纪大论》中在“凡此太阳司天之政”句下王冰注云:“寒甚则火郁,待四气乃发,暴为炎热也。”即属此义。
(3)丹起金乃眚shěng
“丹”,指红色,此处指火之色。“丹起金乃眚”意即在火郁之发时,气候就会转为炎热”。气候炎热就意味着寒凉消退。“凉”,在五行上属于金,气候由凉变为不凉,这就叫“金乃眚”。
(4)寒清时举,胜则水冰
“寒清”,指寒冷。“胜”,指寒气偏胜。全句指太阳司天之年,由于可天之气是寒水之气,所以气候特别寒冷,河水结冰。
(5)火气高明,心热烦,嗌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
“火气高明”,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中所出现的“火郁之发”现象,与前述“而火且明”之义相同。“心热烦,嗌干善渴,歟嚏、即心中发热、烦躁,口千喜饮水流鼻血,鼻堵喷嚏等。“喜悲”,即悲伤欲哭,属于肺病。“数欠”,即喜呵欠属于肾病。全句意即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可以因气候寒凉而出现肺病、肾病,但是由于郁发的原因,又可以因气候暴热而出现心病、火病。
6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
“热气妄行”,指太阳司天之年火郁之发时的自然现象。“寒乃复,霜不时降”则指火郁之发时,火气偏胜又会引起寒气来复的自然现象这就是说在太阳司天之年中,一般说来气候偏于寒凉,但是由于胜复郁发的原因,则又可以出现暴热暴冷的反常变化。
(7)善忘,甚则心痛
“善忘”,即健忘。“心痛”,即胃脘痛或胸腹痛。这些症状可以是心,也可以是脾病。全句意即太阳司天之年,可以因寒水司天,水邪上犯乘心侮脾而在临床上出现上述“善忘”、“心痛”等症状。
(8)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
“土乃润”,指土地滋润。“水丰衍”,指雨水过多。“寒客至”,“客”,指客气,意即太阳司天之年,太阳寒水之气加于主气的三之气上,所以这一年气候相对寒冷。“沉阴化”,“沉”,指在泉之气。太阳寒水司天,则太阴湿土在泉太阴湿土之气加于主气的终之气上,所以这一年,特别是下半年气候相对潮湿。“湿气变物”,指气候偏湿时。万物因雨水过多而生长不好。以上是讲太阳司天之年时的气候及物候现象。
(9)水饮内稸,中满不食,皮(疒帬)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胕肿身后痈。
“水饮内”,指水饮潴留。“中满不食”,指脘腹胀满,不欲饮食“(疒帬)”(wan音顽),麻木之义,“皮(疒帬)肉苛”,指皮肤肌肉麻木不仁。“筋脉不利”,指运动障碍。“胕肿”,指水肿。“身后痈”,指背部生疮上述症状,在定位上多属于脾病或肾病,在定性上多属于水病或湿病。以上是指太阳司天之年的疾病现象。
【串讲】
太阳司天的年份,天气下临地气,寒气下加火气,火热从水化起反常作用,因而心气上从生病。火胜金,燥金受伤害,意即兼发燥金病证。
在自然界,虽当夏季也时常发生寒潮,水胜则水气冰凉,火气起反应而侮水,则火气高明。因此寒火伤肺,心热烦躁,咽喉干燥,时时口渴,鼻塞喷嚏,悲伤,时常呵欠。火热失德妄行,则寒水来复,寒霜早降伤心火,健忘,心绞痛。
太阳司天则太阴在泉,“土乃润,水丰衍,沉阴化”即是寒湿相遘的意思,寒湿不但灾变自然界的生物,人受之则水饮内蓄,中满不欲饮食,外则皮肤肌肉麻木,筋脉不便利,甚至身体浮肿,背部太阳经部位生痈肿。
五、风气下临,脾气上从
【原文】
厥阴司天,风气下临(1),脾气上从,而土且隆(2)黄起,水乃眚(3),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4),风行太虚,云物摇动(5),目转耳鸣(6)。火纵其暴,地乃暑,大热消烁,赤沃下(7),垫虫数见,流水不冰(8),其发机速(9)。
【讲解】
(1)厥阴司天,风气下临
“厥阴司天”,指阴风木司天之年。凡属在年支上逢巳逢亥之年,均属阴风木司天之年。六十年中属于厥阴风木司天之年者有丁亥,丁巳,癸巳,癸亥,巳,已亥,乙已,乙亥,辛已、辛亥等十年。“风气下临,指厥阴风木司天之年,风气偏胜。
(2)脾气上从,而土且隆
“脾气上从”,指厥阴司天之年,风气偏胜,人体的脾因受风气偏胜的影响而容易发生疾病。“而土且隆”,指厥阴司天之年,风气偏胜,风可以胜湿,木可以克土,但是,由于郁发的原因,土被木郁,到了一定时候又会出现土郁之发,土气偏胜而湿胜的现象。
(3)黄起水乃眚
“黄”,指黄色,此处指土之色。“黄起水乃省,意即在土郁之发,土气偏胜时,雨水很多,湿热偏胜,气候应寒不寒。
(4)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
“土用”,指土的作用。“土用革”,指土的作用有所变易。“体重”,指身体沉重。“肌肉萎”,指肌肉萎缩。“食减”,指饮食减少“爽”,此处作败伤解,如《老子》曰:“五味令人口爽。”《淮南子·精神训》曰:“五味乱口,使口败伤。”“食减口爽”,意即食欲减退,口中不和。高士宗注云:“食减口爽,言所食减少,则口中乃爽,以明饱食,则口中不和,亦脾病也。”全意即厥阴司天之年由于风气偏胜,人体肝气也就相应偏胜,肝胜则乘脾,因此可以出现上述脾用失常的各种临床症状。
(5)风行太虚,云物摇动
“风行太虚”,指厥阴司天之年,自然气候多风。“云物摇动”,是描述大风中飞砂走石、屋动树摇的自然景象。
(6)目转耳鸣
“目转”,即眼花;“耳鸣”,即耳轰鸣或蝉鸣。由于肝开窍于目,耳在定位上与足少阳胆经密切相关,因此“目转耳鸣”,多属肝胆疾病。此处是说厥阴司天之年,由于人体肝气偏胜,因此在临床上可以发生肝胆疾病而表现为上述目转耳鸣的症状。
(7)火纵其暴,地乃暑,大热消烁,赤沃下
厥阴司天之年,其在泉之气一定是少阳相火。因此,这一年的下半年则是火气偏胜。这里就是讲这一年的下半年的气候,物候,疾病等各方面的表现。“火纵其暴”、指少阳相火在泉,火气偏胜。“乃暑”“地”,指在泉之气,
此处是指下半年。“地乃暑”,就是说这一年的下半年气候炎热。“大热消烁”,“炼”同灼,指气候炎热时而出现人体消瘦现象。“赤沃下”,指痢疾。全句意即少阳在泉之年,由于这一年的下半年天气炎热,所以容易使人消瘦并容易发生痢疾。
(8)蛰虫数见,流水不冰
“蛰虫数见”,指冬天里的生物应藏不藏。“流水不冰”,指冬天里应冷不冷,所以水不结冰。全句意即少阳在泉之年,下半年应冷不冷,所以动物当藏不藏,河水应冰不冰。
(9)其发机速
“机速”,指变化快速,意即厥阴司天之年,少阳在泉,全年风火用事,所以不论在气候还是在疾病变化上,均发作暴速,容易发生突然变化,所以王冰注云:“少阳厥阴之气,变化卒急,其为疾病,速若发机,故日其发机速。”
【串讲】
厥阴司天的年份,天气下临地气,风气下加湿气,湿土从风化起反常作用,因而脾气上从生病。土胜水,寒水受伤害,意即兼发下焦肾病。
在自然界,风气流行于天空,天地云物动摇,人应之头目眩晕,耳鸣;风木下加于湿土,以致湿土变革,人应之湿伤脾,身体困重,肌肉萎弱,饮食减少,口尝不出味道。
厥阴司天则少阳在泉,相火施化暴烈,大地暑热,气候热得如火熔金,动物不冬眠,流水不结冰,人感受火邪,暴发赤痢,迅速恶变。
六、热气下临,肺气上从
【原文】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1),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大暑流行,甚则疮疡燔灼,金烁石流(2)。地乃燥清,凄沧数至(3),胁痛善太息)肃杀行,草木变(5)
【讲解】
(1)少阴司天,热气下临
“少阴司天”,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凡属在年支上逢子、逢午之年,均属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六十年中属于少阴君火司天之年者有壬子,壬午,戊子,戊午,甲子,甲午,庚子,庚午,丙子,丙午等十年。“热气下临”,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气候偏热。
(2)肺气上从……金烁石流
此一段所述的内容与前述少阳司天有关内容基本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等句在文字上亦相同,其它有关疾病的描述亦基本相同。“金烁石流”一句亦与“革金且耗”之义基本相似,描述炎热气候使自然界如焚如焰,金石欲熔的景象。读者可以参看前文“少阳司天”有关讲解。
(3)地乃燥清,凄凉数至
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其在泉之气一定是阳明燥金在泉此处是介绍阳明燥金在泉时的气候、物候和疾病表现。
“地乃燥清”,“地”,此处指在泉之气;“燥清”,指气候寒凉而干燥。“凄凉数至”,指气候寒凉时西风阵阵带来一片萧索景象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这一年上半年虽然炎热,但下半年由于阳明燥金在泉,因此又可以出现偏于寒凉的气候变化。
(4)胁痛,善太息
“胁痛”,即胁肋疼痛。“善太息”,即喜出长气这些症状一般属于肺肝失调的症状。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由于阳明燥金在泉,下半年金气偏胜,金可以乘木。因而可以在临床上出现上述“胁痛,善太息”等肺肝失调的症状。
(5)肃杀行,草木变
这是解释上述症状出现的原因。“肃杀行”,即金气偏胜。“草木变”,即金胜乘木,木气受损。
【串讲】
少阴司天的年份,天气下临地气,热气下加燥气,燥金从热化起反常作用,因而肺气上从生病。金胜木,风木受伤害,意即兼发风木病证。
在自然界,大暑气候流行,火胜金,人应之,肺金燥热,引起恶寒发热的反应,喷嚏,咳喘,呕吐,鼻塞,衄血或鼻息肉,甚至皮肤长疮疡红肿灼痛,流脓好比金石被火溶化一样即“燔灼,金烁石流”
少阴司天则阳明在泉,清燥之气降临地上,大凉气候在下半年时常发生,肃杀之气流行,金胜木故草木提前枯萎即“草木变”。人应之则肝木胁痛,时常叹息。
七、湿气下临,肾气上从
【原文】
太阴司天,湿气下临(1),肾气上从,黑起水变(2)埃冒云雨()胸中不利,阴痿,气大衰而不起不用。当其时反腰痛,动转不变也,厥逆(4)地乃藏阴(5),大寒且至,蛰虫早附(6),心下否痛,地裂冰坚,少腹痛,时害于食(7),乘金则止水增,味乃咸,行水减也(8)
【讲解】
(1)太阴司天,湿气下临
“太阴司天”,指未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凡属在年文上逢丑、逢未之年,均属太
阴湿土司天之年。六十年中属于太阴湿土司天之年者有丁丑、丁未、癸丑、癸未、已丑、己未、乙丑、乙未、辛丑、辛未等十年。“湿气下临”,指太阴湿土司天之年,湿气偏胜,气候潮湿,雨水过多。
(2)肾气上从,黑起水变
“肾气上从”,指太阴司天之年,湿气偏胜,人体的肾因受湿邪的影响而容易发生疾病。“黑起水变”,指太阴司天之年,湿气偏胜,湿可以胜寒,土可以克水,但由于郁发原因,水被土郁,待时而发,因此到了一定时候又可以出现水气上凌的现象。
(3)埃冒云雨
“埃”,指尘土,“云雨”,指阴雨。“埃冒云雨”指湿气偏胜时阴云密布,雾雨迷濛的自然景象。
(4)胸中不利,阴痿,气大衰而不起不用。当其时反腰痛,动转不变也,厥逆“胸中不利”,指上腹部胀满不适。“阴痿”,即阳萎,不能房事。“气大衰而不起不用”,是解释阳萎不起的原因是由于肾气虚衰所致。“当其时”,是指“土旺”之时,亦即在该年的长夏季节。张介宾注云:“当其时者,当土旺之时也。”“腰脽痛”,即腰背痛。“逆”,指气血逆乱,这是解释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由于气血逆乱。全句意即太阴司天之年,由于湿气偏胜可以伤肾因此这一年中,尤其是在长夏季节中,不但由于湿邪偏胜湿困脾阳可以出现胸中不利等脾胃病症状,而且还可以由于脾病及肾,土胜乘水而出现阳萎、腰痛等肾病症状。
(5)地乃藏阴
“地”,此处指在泉之气;“藏”,指闭藏;“阴”,指阴寒。“地乃藏阴”,意
即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其在泉之气必然是太阳寒水因此这一年的下半年在气候上就偏于寒冷。
6)大寒且至,蛰虫早附
“大寒且至”,指这一年下半年气候寒冷。“蛰虫早附”,指小的动物因气候寒冷而早早藏伏起来。这是对前述“地乃藏阴”一句的进一步描述。
(7)心下否痛,地裂冰坚,少腹痛,
时害于食“心下否痛”,“否”同痞,指胃脘胀满疼痛属于脾胃病的症状。“地裂冰坚”,指气候寒冷时的自然景象。“少腹痛”,一般肾、膀胱疾病有关。“时害于食”,指食欲不振,饮食减少。一般属于脾胃疾病全意即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其在泉之气为太阳寒水,因而在这一年的疾病定位方面以脾胃病为多见;在疾病定性方面以寒湿为多见,因而在临床上可以出现上述症状。
(8)乘金则止水增,味乃咸,行水减也
“乘金”,指邪盛犯肺。“止水”,指潴留不动的水“味乃咸”,咸为水之味,此处指寒冷太甚。“行水”,指流动的水。全意即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之年,如果下半年寒冷太甚,从自然界来说,出现河流冻结流水减少的现象从人体疾病来说、由于脾肾阳虚,就可以使肺气失宣,治节不行而出现全身浮肿、小便减少现象。
【串讲】
太阴司天,肾气上从生病,但生病的原因特殊。寒水不顺从湿热气变,而是湿从寒变,故说“黑起寒变”。反过来也可以说湿热气化不起作用即“不起不用”。寒湿相遘,则气候阴沉多云雨,寒湿阻碍心阳则“胸中不利”,寒湿伤肾则肾气大衰,阴器痿弱,腰臀痛,转动不便利,甚至四肢厥冷。所以没有“黒起水用,火乃眚”之名。
太阴司天则太阳在泉,与终之气太阳寒水叠加,地藏至阴之气,地冻裂开,流水凝结坚冰,动物提前冬眠。人受大寒,心肾阳衰不化气,故心下否痛,少腹痛,其时不能进食。这样的病情,要待到阳气来复,火热能制约金水的时候才能遏止,即“乘金则止”。接下来的“水增,味乃咸,行水减也”,“水增”是指水中的阳气增,“行水减”是指泛滥的水邪减,阳气增而寒水邪气减,人应之则咸味归藏于肾水中而不病。临证所见,若咳喘而痰涎味咸,则是阳衰而咸味随寒饮外泛之小青龙汤证。
临症医案
苏某,女,59岁,2013年12月7日,农历十一月初五初诊。右脉浮大而紧,上鱼际不显著,左脉与右同。舌淡苔黄白而腻。主证咳喘一周,吃西药及输液,乏效。咯稀薄痰涎。味咸,清涕滂沱,尿灼热,但恶寒不发热,两肩和腰背痛,少许出汗。子十一月少阴司天,脉宜沉石,反见太阳寒化脉浮紧,寒极相火内郁故小便灼热。小青龙汤散寒治本:
麻黄10g, 桂枝30g, 炙甘草10g, 干姜20g, 北细辛10g,
北五味20g, 旱法夏20g。 3剂。
十一月初九二诊,身痛小便灼热咳喘浠涎递减,微有咸味。脉尚浮紧,左强右弱,舌质转红润,薄白苔。口干不饮水,神倦乏力。右属气,乏力气虚故右脉较弱,与子月脉象不符。宜补气阴,蠲寒饮,东垣麻黄人参芍药汤:
麻黄10g, 桂枝15g, 白芍15g, 炙甘草6g, 黄芪15g,
当归10g, 麦冬10g, 北五味10g, 北细辛3g。 3剂。
十一月十四三诊,诸证大减,痰涎尚有咸味,背冷痛如掌大,大便已不结,小便不灼热,相火归位,阳气未复,寒饮未去,故背寒冷如掌大。脉浮大稍紧,左强右弱,右尺尤弱。苓甘五味姜辛汤温化:
茯苓15g, 炙甘草10g, 北五味15g, 干姜15g, 北细辛6g,
旱法夏12g, 桂枝12g, 肉桂6g, 麦冬10g。 3剂。
今日复诊,上方3剂已经咳止,因工作忙未来换方,微咳,守原方 3剂。
【本节述评】
本节首先提出了有时岁运与实际气候、物候、疾病发生情况不完全相应的原因是因为受了该年司天在泉之气的影响的缘故。因此紧接着就列出了六气司天在泉之年中的各种气候、物候及人体疾病特点,作为我们在分析岁运时的参考。由此说明了我们在运用运气学说当中,必须全面考虑,综合运用,具体分析,而不应该把运气推算简单化,机械地生搬硬套,那样作显然是不符合运气学说的基本精神的。
第五节辨胎孕盛衰,测五脏虚实
【原文】
帝曰:岁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气使然(1)?
歧伯曰: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同者盛之,异者衰之(2),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故厥阴司天,毛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在泉,毛虫育,课虫耗,羽虫不育3)少阴司天,羽虫静,介虫育,毛虫不成;在泉,羽虫育,介虫耗不育(4)。太阴司天,虫静,鳞虫育,羽虫不成;在泉,虫育,鳞虫不成(5)。少阳司天,羽虫静,毛虫育,虫不成;在泉,羽虫育,介主耗,毛虫不育(6)。阳明司天,介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在泉,介虫育,毛虫耗,羽虫不成(7)。太阳司天,鳞虫静,倮虫育;在泉,鳞虫耗,倮虫不育(8)
一、六气五类,有相制胜
【讲解】
(1)岁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
“岁”,指各个年份。“胎孕”,指动物的生长繁殖。“不育”指不生长繁殖或生长繁殖不好。“治”,张介宾谓:“治,谓治岁之气。”“治之不全”,指各类动物在同一年中不是全部生长繁殖。全句意即各个年份中动物的生长繁殖情况不完全相同因年而异。
(2)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同者盛之,异者衰之
“六气”,指三阴三阳六气。“五类”,指毛虫羽虫、倮虫、介虫、鳞虫等五类动物。“同”,指动物与当年的司天在泉之气在五行属性上相同“异”,指动物与当年的司天在泉之气在五行属性上不同。“盛”,指动物生长繁殖良好;“衰”,指动物生长繁殖不好或不育。全句是解释前句“岁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的原因。意即各类动物的生长繁殖与一定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六气五类有相胜制”。如果该年气候环境与该类动物要求的生长繁殖条件相同,则该年该类动物生长繁殖旺盛;反之,如果该年气候环境与该类动物要求的生长繁殖条件不符,则该年该类动物生长繁殖就不旺感甚至不育。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同者盛之,异者衰之。”
【串讲】
“六气”指六气轮流司天在泉,“五类”指归属五运的五类动物。六气司天在泉下临五运,各年的运气不同,动物的胎孕有选择性,有的种类繁育,有点种类不繁育,即“岁有胎孕,治之不全”。这是因为六气也归类于五行,其中君相二火皆归类于火。运气的五行属性同化,则所属动物气增而繁育,运气相克或相生为异化,则所属动物气衰而不繁育。六气司天在泉皆是如此,故说:“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
不过,运气同异的生育状况,主要取决于在泉之气与五类动物属性的生克制化的关系。因为在泉应地气,肾脏应之,生育之权取决于肾精之盛衰。而且,五虫归类于五运,五脏也归属于五运。五脏生旺,资助肾水。经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故五脏甚乃能泄”。男女交媾,泄精而生育,自然之道也。所以讲的虽然是五类动物的生育繁衍,实质上也归结到五脏气化与肾精生育能力的密切关系,无论何脏出现偏胜偏衰,都会影响生育能力。
二、六气司天在泉与生育关系
(3)厥阴司天,毛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在泉,毛虫育,虫耗,羽虫不育
以下是介绍各个年份司天在泉之气与各类动物的生长繁殖之间的关系
“厥阴司天”,指厥阴风木司天。这一年的气候特点是:上半年气候偏温,风气偏
胜,雨量减少。阴司天必然就是少阳相火在泉,所以下半年气候偏热,火气偏胜,气候应凉不凉。“在泉”,指厥阴风木在泉之年。由于厥阴在泉必然就是少阳相火司天,所以这一年的气候特点是:上半年气候偏热,火气偏胜。下半年气候偏温,风气偏胜,雨量减少。“毛虫”,指多毛的动物。这类动物在五行归类上属于木,其繁殖生长与风和温热密切相关。“羽虫”,指多羽毛的动物,主要是指鸟类。这类动物在五行归类上于火,其繁殖生长与火热密切相关。“介虫,指身有介壳的动物。这类动物在五行归类上属于金,其生长繁殖与清凉密切相关。“棵虫”,指无毛、无羽、无介、无鳞的动物。这类动物在五行归类上属于土,其生长繁殖与湿密切相关。根据前述“同者盛之,异者衰之”的规律,原文谓:“厥阴司天毛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意即厥阴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温和,风气偏胜,与毛虫的生长繁殖条件要求相同,因此“毛虫静”。“静”,此处作正常解,非静止不动张隐庵注云:“静,谓安静而能长成。“羽虫育”,“育”者,繁殖生长也。厥阴司天,则少阳在泉,下半年气候偏热,对羽虫的生长繁殖有利,所以谓“羽虫育”。但该年与介虫要求的生长繁殖条件不符,因为介虫要求的生长繁殖条件是气候偏凉,所以谓“介虫不成”。不成者,生长繁殖少或不育也。“在泉,毛虫育,倮虫耗,羽虫不育。”意即厥阴在泉之年,下半年气候温和,风气偏胜,与毛虫要求的生长繁殖条件要求相同,因此谓“毛虫育”。关于“羽虫”,要求生长繁殖的条件为炎热,阴在泉不热而温,且风气偏胜,这与羽虫要求的气候条件就有距离,因此,生长繁殖就相对比较差,所以原文谓“羽虫不育”。应该指出这里所谓的“不育”,不能解释为不繁殖生长,只是说相对差一些。王冰注此云:“凡称不育不成,皆谓少,非悉无也。”倮虫的生长繁殖条件要求有一定的湿度,阴在泉之年,风气偏胜,雨量不足,所以与倮虫所要求的生长繁殖条件不符,因而也就要影响其正常生长繁殖,故原文谓“倮虫耗”,耗者,耗损也。
(4)少阴司天,羽虫静,介虫育,毛虫不成;在泉,羽虫育,介虫耗不育;
“少阴司天”,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少阴君火司天,必然就是阳明燥金在泉。因此这一年的气候特点便是:上半年气候偏热,下半年则气候偏凉。羽虫属于火虫,其生长繁殖要求一定的温热气侯环境。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偏热,与羽虫的要求相同,所以原文谓“羽虫静”。介虫属于金虫,其生长繁殖条件要求清凉气候环境。少阴司天之年,阳明在泉,下半年气候偏凉,有利于介虫的繁殖生长,所以原文谓“介虫育”。毛虫属于木虫,其生长繁殖要求气候温和的环境条件少阴司天之年,阳明在泉,下半年气候偏凉,不利于毛虫的生长,所以原文谓“毛虫不成”。“在泉”,指少阴在泉之年。少阴君火在泉,必然就是阳明燥金司天。因此这一年的气候特点便是:上半年气候偏凉,下半年气候偏热。由于下半年气候偏热,与羽虫的生长繁殖条件要求相同,所以原文谓“羽虫育”。但是,其与介虫要求的生长繁殖条件不同,所以原文谓“介虫耗不育”。
(5)太阴司天,虫静,鳞虫育,羽虫不成;在泉,虫育,鳞虫不成
“太阴司天”,指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太阴湿土可天,必然是太阳寒水在泉。因此这一年的气候特点便是:上半年气候偏于潮湿,雨水较多,下半年气候特别寒冷。倮虫属于土虫,其生长繁殖条件要求气候环境偏湿。太阴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偏湿,与虫要求相符,因此原文谓“倮虫静”。“鳞虫,属于水虫,指体有鳞甲的动物,主要指鱼类等水生动物,其生长繁殖条件要求气候偏寒以及水多的环境。太阴司天之年,太阳寒水在泉,下半年气候偏寒,与鳞虫要求相符,因此原文谓“鳞虫育”。太阴司天之年,太阳寒水在泉,上半年偏湿,下半年偏寒,与羽虫要求的生长繁殖条件不相符合,因此原文谓“羽虫不成”。“在泉”,指太阴湿土在泉之年太阴湿土在泉,必然是太阳寒水司天。这一年的气候特点便是:上半年偏冷,下半年偏湿。由于下半年偏湿,与倮虫要求相符,因此原文谓“倮虫育”。由于下半年偏湿,雨水较多,冬令应冷不冷,与鳞虫的要求有一定距离,因此原文谓““鳞虫不成”。
(6)少阳司天,羽虫静,毛虫育,倮虫不成;在泉,羽虫育,介虫耗,毛虫不育“少阳司天”,指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少阳相火天,必然是厥阴风木在泉。这一年的气候特点便是:上半年气候偏热,火气偏胜,下半年气候偏温,风气偏胜,应凉不凉。羽虫属于火虫,其生长繁殖条件要求气候偏热少阳相火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偏热,与羽虫所要求的生长繁殖条件相符,所以原文谓“羽虫静”。毛虫属于木虫,其生长繁殖条件要求气候偏温。少阳司天,厥阴在泉下半年气候偏温,风气偏胜,气候不凉,与毛虫所要求的生长繁殖条件相符,所以原文谓“毛虫育”倮虫属于土虫,其生长繁殖条件要求气候偏湿。少阳相火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偏热,下半年气候偏温,风气偏胜,雨量不多,与倮虫所要求的生长繁殖条件不同,因此虫生长繁殖不好,所以原文谓“倮虫不成”。“在泉”,指少阳相火在泉之年少阳相火在泉,必然是阴风木司天。因此这一年的气候特点便是:上半年气候偏温,风气偏胜,下半年气候偏热。由于下半年偏热,与羽虫生长繁殖所要求的条件相符,所以原文谓“羽虫育”。由于上半年气候偏温,下半年气候偏热,与介虫所要求的生长繁殖条件不符,因而介虫在生长繁殖方面要受到损害,所以原文谓“介虫耗”。由于少阳在泉,下半年气候偏热,与毛虫生长繁殖要求气候偏温不完全符合,所以在毛虫的生长方面,由于过犹不及的原因,也要受到一定影响,所以原文谓“毛虫不育”。
(7)阳明司天,介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在泉,介虫育,毛虫耗,羽虫不成;
“阳明司天”,指阳明燥金司天之年。阳明燥金司天,必然是少阴君火在泉。因此这一年的气候特点便是:上半年气候偏凉,下半年气候偏热。介虫属于金虫,其生长繁殖条件要求气候偏凉。阳明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偏凉,与介虫所要求的条件相符,因此原文谓“介虫静”。羽虫属于火虫,其生长繁殖条件要求气候偏热。阳明司天之年,少阴君火在泉,下半年气候偏热,与羽虫所要求的生长繁殖条件相符,有利于羽虫的生长繁殖,因此原文谓“羽虫育”。介虫属于金虫其生长繁殖条件要求气候偏凉,所以阳明司天之年谓“介虫静”,但是由于阳明司天之年,少阴在泉,下半年气候偏热,这又不符合介虫的生长繁殖要求,因此这一年总的来说介虫仍然繁殖生长不好,生而不长或者是长而不成,所以原文一方面谓“介虫静”另一方面又谓“介虫不成”。“在泉”,指阳明燥金在泉。阳明在泉必然是少阴司天因此这一年的气候特点是:上半年气候偏热,下半年气候偏凉。因为下半年气候偏凉,这与介虫所要求的生长繁殖条件相符,所以介虫生长良好,因此原文谓“介虫育”。但下半年气候偏凉,又不适合于毛虫和羽虫的气候要求,因而毛虫和羽虫都生长不好,所以原文谓“毛虫耗,羽虫不成”。
在这里,“羽虫”之所以用“不成”这个词,是因为阳明在泉则少阴司天,少阴属火,与羽虫同类,所以羽虫在上半年仍然能生,但阳明在泉,下半年气候偏凉,就与羽虫的要求不相应,所以羽虫虽然能生,但不能成这一年总的来说羽虫生长不好,因此原文谓“羽虫不成”。
(8)太阳司天,鳞虫静,虫育;在泉,鳞虫耗,倮虫不育
“太阳司天”,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必然是太阴湿土在泉。因此,这一年的气候特点是:上半年气候寒冷下半年雨量增多,气候偏热偏湿。鳞虫生长繁殖条件要求气候偏寒,太阳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偏冷,有利于鳞虫的生长,所以原文谓“鳞虫静”。太阳司天,则太阴在泉下半年气候偏湿,有利于虫的生长繁殖,所以原文谓“倮虫育”。“在泉”,指太阳寒水在泉之年太阳寒水在泉,必然是太阴湿土司天。这一年的气候特点是:上半年气候偏湿,下半年气候偏冷。这与鳞虫生长繁殖要求的条件相符,但是原文却谓“鳞虫耗”,不好理解。新校正注此时提出了修改意见。其注云:“详此当为鳞虫育,羽虫耗倮虫不育。”认为“鳞虫耗”为“鳞虫育”之误,甚当。这就是说,太阳寒水在泉之年,下半年天气寒冷,这与鳞虫要求的生长繁殖条件相符,所以鳞虫生长良好,因此应为“鳞虫育”。虫为土虫,其生长繁殖要求气候偏湿。太阳寒水在泉之年,下半年气候偏寒冷,与虫要求的条件不一致,因而对虫的生长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原文谓“倮虫不育”。
【串讲】
“毛虫”是长毛的动物属木运;“羽虫”是鸟类动物属火运;“倮虫”是毛少的动物属土运,人为倮虫之长;“介虫”是龟类动物属金运;此外,“鳞虫”是鱼类动物属水运。
凡六气司天的年份,动物与司天的五行属性同化,生育状况是“静”,既不生育,也不耗损。有六气司天就有六气在泉,动物与在泉的五行属性同化则“育”即生育。在泉克动物则“不成”,指动物生后不久就夭折。归纳之,六气司天的年份有静,育,不成三种生育状况。
凡六气在泉的年份,没有论及司天,而在泉无静。动物与在泉的五行属性同化则“育”即生育。动物与在泉异化,相克则“耗”或“不成”或“不育”,也有相生“不育”的。“耗”即胎孕发育不全甚至死亡,“不成”即上面说过的夭折,“不育”即没有生育的能力。“不育”最严重,“耗”次之。“不成”又次之。
所以,厥阴风木司天的年份,毛虫与之同化,则毛虫静。厥阴司天则少阳相火在泉,羽虫与之同化则羽虫育,火克金则介虫不成。而厥阴风木在泉的年份,毛虫与之同化,则毛虫育。木克土则倮虫耗,木生火则羽虫不育。其余年份,除了太阳司天在泉之外,皆与此之相仿。
唯有太阳在泉有点特别:“在泉,鳞虫耗,倮虫不育”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说:“‘鳞虫耗’:当作‘鳞虫育,羽虫耗’。因太阳在泉,属水之鳞虫当繁育而不当耗损,耗损者当是属火的羽虫。”这只是拘泥与形式逻辑的推理,其观点却不正确。因为太阳在泉与主气太阳寒水叠加,大寒至,万物皆无生意,鳞虫、倮虫或“耗”或“不育”,更不必说不耐寒的羽虫了。
【本节述评】
本节首先指出了各类动物在其生长繁殖方面,各有其不同的气候环境要求,然后列举了六气司天在泉与毛、羽、倮、介、鳞五类动物生长繁殖之间的关系,并以此说明了气与化之间的统一性。这是古人长期观察自然气候与动物胎孕生长之间的关系的经验总结。六气司天在泉与五虫胎孕不育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从六气司天来看,与司天之气同类之虫“静”,与在泉之气同类之虫“育”,与在泉所胜之气同类之虫则“不成”三从六气在泉来看,与在泉之气同类之虫“育”,与在泉所胜之气同类之虫“耗”或“不成”。简言之,即:六气司天,则天虫静,泉虫育,泉之所胜不成;六气在泉,则泉虫育,泉之所胜不成。从以上经验归纳中还可以看出凡与在泉之气同类之虫均“育”,五虫的孕育与在泉之气密切相关。因为尽管司天之气对全年的气候有影响,但主要还是影响上半年,在泉之气则主要影响下半年。各类动物的胎孕不育,不但要看上半年的生长情况,更要看下半年的成熟情况。对于上述古人的这些经验,尽管时代不同了,而且影响动物的胎孕不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上述经验的具体内容,从今天来看已未必尽然,但是,这种把自然气候变化与动物的胎孕生长密切结合起来进行观察,把气化与物化的关系密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总结自然规律的方法,则是完全正确的,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继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