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话题,Sir憋了好久。
前段时间张艺谋做客《晓说》的时候无奈地说,现在大家评判电影,光看故事。
别的,不聊。
导演的功能,好像就相当于一个说书人。
那问题就来了——
万一遇上“零故事”的电影,该怎么看?
别说,有些电影留名影史,靠的还真不是剧情。
德里克·贾曼的《蓝》,片如其名,整部电影就是79分钟的蓝色画面和喃喃自语。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全片只有一个长镜头,徜徉于圣彼得堡的宫殿,200多年的俄罗斯历史过眼如云烟。
阿巴斯的《希林公主》,电影讲述的是,电影院在播放一部关于希林公主的电影。摄像机背对银幕,全程在捕捉女观众的面孔,看她们的神情如何随着电影而微妙变化。
这时有人就要问了——
传说中的“零剧情”,真的不是用来赶客的吗?
当然不。
就算是故事片,也总要有故事休止的片刻。
而且,往往经典的电影,神来一笔就在于这放空的“贤者时间”。
就像《红高粱》里,爷爷和奶奶在高粱地里野合。
这时,时间好像停摆,剧情让位给了空镜——
红高粱摇晃,阳光闪烁,鱼水相亲,人和大地重新血脉交融。
抽离了语言,却玩出了更高级的电影感。
但语言真的消失了吗?
不。
当导演不说话的时候,他是用电影语言在说话。
你得看——
看构图、色彩、光线、镜头调度……这一切如何开口说话,然后才能读懂电影背后的微言大义。
想知道自己“看电影”的功力有几成吗?
Sir这里有一条为高级玩家准备的测试短片,当心会让你眼花缭乱。
看招!——
片子里有5位主人公,分别只有一句台词,都跟一个节日有关:双十一。
看似台词的句式简单——
想要**;
不,我要**。
但你要知道,他们可不止“说”了这些。
不信?
我们一样样来。
1.画幅
稍微注意看就能发现,短片中单人片段都有画幅变化。
它跟多兰2014年导演的《妈咪》开场,打破第四堵墙的人物挣脱画幅不同。
短片里的画幅变化,不连续,且逻辑联系不强。
但却表现了实与虚两种追求。
就拿短发女骑手来说。
方形画幅,是要穿骑行服的她;长形画幅里,是要征服城市的她——
你眼里的自己,无形中设置了框框。
你能做到的自己,其实天地更宽。
2.构图
除了画幅,短片有几处的构图也能看出导演的小心思——
有人和空间1:3布局。
有中轴、斜对称。
有中线纵深。
构图是影视作品的脸面。
电影感,就是除了拍,还要考虑如何让拍摄对象——
入画。
对称、对纵、留白、特写。
主次、明暗、远近,层次分明。
比如韦斯安德森“将现实移五度”的疯狂对称。
图片by豆瓣网友@法半夏
比如陈凯歌早期的《黄土地》镜头下大开大合,比例故意失调的天与地。
所见即所想。
就拿短片中的一幕为例。
想要一生一世的钻石女,手上钻戒成了座驾,驮她傲立在逼仄、矮小的居民楼间。
远方闪着霓虹的高楼,成了为她加冕的宝冠。
有爱,贫民窟里也能做女王。
一句干瘪的“不要钻石,要一生一世”,跟躺倒的女王图,哪个能凸显钻石女“要爱而不是虚荣”,不言自明。
体态即态度。
大导们的偶像,黑泽明就是摆弄“体位”的高手——
人物就像棋子,他们的姿势、站位一旦摆定,场上局面便不言而喻。
云舅曾讲解过被封为神作的《罗生门》,它讲述了一件命案,因为不同的叙述版本,而变得扑朔迷离。
这是部跟“三”有关的电影。
三个人,三份不同倾向的供词,三种现场的关系。
在强盗的叙述里,他是强势的抢夺者。
图片by电影私塾
在武士的故事还原现场,他占据画面里的强势位置。
这种构图避免了重复,既有助于观众理解故事,也能增加参与故事的乐趣。
3.色彩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这短片用到的色彩很多。
每个人都有主色调,且颜色能与台词或情境呼应。
比如想要相机的黄衣男,是明快、积极的冒险者,敢于挑战“空白”。
想要唇彩的红衣女,是外放、桀骜的表现者,不甘黯淡。
为什么别人会问你最喜欢的颜色?
因为颜色,可能成为性格的底色。
除了服务人物,色彩还被有些导演用来渲染环境。
比如库布里克《闪灵》里那条让人脊背发凉、两眼发晕的走廊。
利用得当还能呼应电影主题。
《辛德勒的名单》,全片全程黑白,只有不下五处出现彩色。
大家都熟悉的红衣女孩是一处。
但Sir印象深刻的,是刚开头随着蜡烛熄灭,画面变成黑白。
烛心的颜色从紫红变黑前那一刻,烟和烛台形成了一把利剑。
指向黑暗现实,刺往观众内心。
以彩色与黑白的对比,在视觉上直观地向观众展示希望的毁灭。
4.打光
除了色彩,短片有个镜头很是让Sir惊艳。
黑衣男,在朝“11.11”的招牌点火时,身后落地窗打来一束蓝色强光。
瞬间向“狂买大流双十一”宣战的气势就出来了。
在电影里,打光也是个技术活。
但大部分电影里的移动光源,不像短片里的那束蓝光,存在感不会太强,否则影响观众入戏。
除非在情节里有叙事功能。
毒饭@镜子里的那个谁 留言分享了他印象中一次惊艳的打光,是配合人物变脸。
《国产凌凌漆》,袁咏仪跟上司(反派boss)视频通话。
周遭没外人时,他正常显示。
不料周星驰冲进卫生间,他闻声,灯光一闪,秒变周星驰上司!
有些光,存在感即使不强,细看又能挖出深意。
《小姐》。
在气氛阴冷的豪华大宅里,小姐女仆本互相倾心,但彼此都不知。
有场剪脚指甲的戏,打光很有意思。
画面上看,有三处光源:左右两处黄光,头顶冷光(可忽略不计)。
左右两处灯,分别可以对应主仆俩现在的心境。
小姐自然知道自己心思,故而她和灯在更开阔处。
而女仆,有两层“不知”,一是被蒙在鼓里不知骗局有局中局,二是两人未互通心意不知小姐也对自己有意。所以她这侧的灯在角落,还被家具框住。
当然,在初看时,Sir肯定也发现不了灯光的深意,再回头看才发现,竟然能跟人物处境相通。
但要说存在感不强,又让人惊艳的打光,还得是《妖猫传》。
不夸张地说,光线被用到最尽。
摄影指导曹郁用光大胆,冷调光和暖调光,蜡烛、大灯、手电同时用。
它以真实且兼具诗意的光,为观众呈现一出华丽的大唐盛典。
尤其是整场宴会的中心,“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杨贵妃,她浅笑抬眸的那一瞬间,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
流光溢彩!
相信领教了画幅、构图、色彩、打光这四招后,你已经开始向电影的更高段位进阶。
但电影的精彩还不止于此。
它总会让你熟门熟路,又给你意料不到的精彩——
想要听一段故事。
不,你要的是看故事如何在光影中绽放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