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里一直都在忙碌中度过,竟没有真正的闲暇时间可以让我再投入的看看书或者写篇文章了,今天忙里偷闲,竟让我得此良机,倒也十分合了我的心意。
平日里上班偶有闲暇,但是领导们又不让玩手机的情况下,除了发呆外我真不知道又有什么是可以做的。于是就只好背上一两首早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诗词打发打发时间,可是时间一长,这一两首诗就显得不打够用了。于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的背诵更多的诗,方能更好的打发时间。于是乎,我也就只好诗词常诵千古愁了。自此,我也成为了一个奇葩。
背诗打发时间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领导们不高兴你在上班时间做别的事时,他们并不能够限制你背诗。因为世上有两样东西一旦拥有别人无法拿走的,一个是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另一个则是记到脑子里的东西,如果哪位领导真的无法忍受我背诗的话,除了将我开除之外再无他法。
背诗还有另外的一个好处,就是在心情不好时,大可以背一些诗词,将这些情绪寄托在诗词之中,有时竟能缓和自己的心情。就如几天前要加班,实在是恨人的紧,于是乎李白的《侠客行》和郭沫若的话剧《屈原》中《雷电颂》就是我背诗的首选,背上几遍后,竟也可以使心态平和下来,那感觉倒也不错。只是那几天正好细雨霏霏,倒不知是不是上苍为了安慰我特意与我配合的。
随着背诵的诗词量不断增加,有时也会因一些环境去选择我要背哪些诗词,也不求全诗多么的符合当时的环境,只要能想到一句就只管背去。就如下雨,只要有雨字,才不管是春雨还是秋雨,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我都会背一背。写文章有一种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我则是借诗抒怀。
当看到我前面写的这些,有人或许会认为我是什么好学之人,其实我可没有这么好。我虽然不是在什么教育机构上班,所从事的也只是一个收银员的工作,可闲来无事时就背诗打发时间的确实只有我一个,有时和人聊天时,不自觉的说一两句诗词,就显得极为另类。虽然我所在的单位里我也算得上一个奇葩了,可好在习以为常,再者没什么束缚,毕竟单位的规章制度里并没有不许背诗这条明文规定。我要背哪首诗也是极为随意的,有时喜欢了李煜,就大量的背诵李煜的诗词,过几天喜欢了李清照,又转而去背诵李清照的诗词,再过一段喜欢了苏轼的,又去背苏轼的诗文。本身这件事也没什么,但是后来在我重读《红楼梦》时,看到了香菱学诗时,林黛玉的那段话后,就又觉得到底应当先看看大家的。李杜的诗固然不错,可是我早已经喜欢上了“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浅显有趣的诗词,再想达到香菱的水平就怕有些难了。
有时也会遇到有人问我你背这些东西有用吗?说真的,没用。就算是日后真的从事教育行业,所教的应当也是有限的。如此多的诗词能用上的毕竟是少数,而且,诗词不像其他的东西,它不能直接创造价值,它只是一种娱乐,一种陶冶性情的东西。诗词的起源本身也没有任何的功利性,《毛诗大序》中就解释了诗歌的起源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本身就是如此,“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我喜欢诗词,也就是基于这些,诗歌恰恰可以很好地表达某些我难以言明的情感,我的志向。
私下里我仍会不断地背诵一些诗词,自从知道了“双鬓多年做雪,寸心至死如丹”这一句,就觉得这应当也是我的生活追求,有时甚至觉得诗词就是我的精神食粮,就像是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常有诗词相伴,我喜欢这种诗意的生活方式,有趣而又典雅,有时也经常羡慕一些古人可以彼此诗词唱和,现在有时冒出的一两句诗词别人也会说我“说人话,听不懂”,我也只好笑骂他们“此即人语,尔非人哉?”近日偶得几分闲暇,不觉想到李涉的“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一句,就觉得应该做些什么了,不过是近日所感,觉得有趣,聊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