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我用了很多年,都无法克服这个恐惧……
大学的时候,我带过一阵家教,有个学生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他不过十二岁,每次听写单词,只要我看着他写,他就会出错。
错到第八个,我让他停下笔来,问他,以前是不是家长听写单词,一错了,家长就会打他的手。
他特别奇怪的问我:老师,你怎么知道?
我为什么会知道?
因为直到今天,每当有人在我背后出现的时候,我总是有一种失去控制的“压力感”,让我无法看书、学习、写作。
我用了很多年,都克服不了这个恐惧。
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无论上地铁、公交、电梯,只要有人不小心和我挨的很近,我都会被一种无力的“不安全感”所包围,恐惧像一个黑洞越来越大。
追溯源头,记得幼年的时候,母亲为了让我不再粗心,会陪着我做数学题。
二十道题,错一道一巴掌。
你看,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事?可是,即使是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创伤”,都会经年累月,让人印象深刻,直到成年之后,一直影响着我。
精神上的创伤就是有这种特性,它往往躲在“亲密关系”的背后,打着“我爱你”的旗号,永远鲜血淋淋的刻在心头。
它可以被掩盖,但绝不会收口。
它永远痛苦,无论任何时候,只要轻轻一碰,就会崩裂、流血……
02、这才是“我爱你”背后的真相……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你是否常常有这些感受:
A.你总是忍不住回忆与Ta相处的点点滴滴,说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
B. 你总是反复思考对方的表情,分析Ta的态度,试图寻找到这个人背叛你的证据;
C. 一般人总是难以取得你的信任,你总是忍不住怀疑;
D. 你常常会不由自主的回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这些记忆会反复出现,尤其是每一次产生争执的时候;
E. 你会产生强烈的“被抛弃感”,总是试图说服自己,要做先放弃的那个人;
以上这些描述,如果你常常出现,那么极有可能,你已经在某一段关系中受了创伤,并且一直被这些创伤带来的“后遗症”所困扰。
人,是需要被爱的。
尤其是在成长时代,更需要被人肯定,通过学会如何与人正确的连接,最终形成对于自我和世界完整的认知。
在这个阶段,“我爱你”和“我关心你”的正确表达,将会直接促成个体对于维持“亲密关系”的能力。
同样,当我们需要被“关爱”时,如果接受到的是无耐心、被忽视的“暴力输出”,那么,便极有可能你会带着这种创伤,攻击自己,攻击他人,甚至是攻击世界。
尤其是对于孩童,在被父母暴力对待时,只会从表面的语句中理解出:我不好,我不值得被爱,我是一个糟糕的人。
这些东西日积月累,渐渐形成了一种深刻的“自我认同”,产生创伤。
而创伤一旦产生,“攻击”便由此开始。
03、如何将“爱”变成插在心口的刀?
大多数的人都会因为“记忆里的创伤”而被或多或少的影响,有时候甚至是终其一生都难以摆脱。
在中心,小娟是我见过康复难度最大的来访者。
童年缺爱和性格敏感导致她沉淀了大量的心灵垃圾,直到超过了她身心承受能力,让她一度神经崩溃。
她总是觉得自己接触过的地方有毒,窗台上、书桌上、椅子上,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便开始拿着一块抹布,小心翼翼地的打扫,纵使一尘不染也无法令她停下来。
她一件衣服涮了五遍,洗手洗了二十多遍,却总也觉得洗不干净。
每次回到家,她总是反复检查门上的锁,然后趴在床底,看有没有尸体。
这样的生活,已经成为一个“魔咒”,越压抑越恐惧,越挣扎越痛苦。
幼时的情感疏离让她无法坦然接受父母的关心,每当父母询问她时,她都倍感压力。
她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屋子里,用刀沿着手臂划下一道又一道血痕,仿佛这样,才能让她稍稍放松。
小娟来到中心,经过专业的评估测试,确定为焦虑导致的强迫,并发躯体反应。
对于很多人来说,所经历的事情慢慢会淡忘,但遗留下来的问题会改变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模式。
无论是记忆里的创伤,还是那些不愉快的过往,刻意的忽略或逃避往往都是大脑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可是,我们在选择这种方式的时候,却已经将痛苦的感觉一起压抑进入潜意识而不自知。
无法摆脱的焦虑、恐惧,以及心理上的强迫症状始终伴随,还有身体上没由来的疼痛以及机能失调,这些统统来自于潜意识中对于“创伤”的感知。
可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却总是将它归咎于性格,觉得自己自卑、孤僻,不具备“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资格”。
只有理性的承认这些情绪,才能从中寻找到让自己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感到痛苦、难过和悲伤的原因,也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认知,在今后的关系中,避免这些“情绪”再度发生。
所有的创伤都需要直面的“勇气”,只要你敢于“突破自己”,“我爱你”的背后,便是无数的阳光,这种力量会鼓励你寻找到“创伤”对于人生的意义。
要知道,如何“解释”这些创世,你才是唯一的“注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