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幅图,内容是戏说关于“俗”与“仙”的造字。虽然是戏说,却也不得不赞叹咱伟大母语的智慧啊!“俗”与“仙”是这样造出来——当一个人陷入谷底时,由于眼界和心胸的限制,看到的都是“问题”,计较的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此时的你只能算是一“俗人”。而一旦你有觉知地摆脱问题来到了峰巅,再俯瞰脚下的“问题”时,也许就能云淡风轻地一笑而过,此时的你会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不带仙气都难。
俗话说得好: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当你陷入问题模式时,你举眉抬眼看到的都是“问题”,与其焦头烂额地忙着解决问题,不如先提升自己看问题的高度,扩大自己的格局,也许有一天,当你回头再看这些问题时,所有的问题将不再是问题。而这个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每个人终其一生要前往的境界。
突然想到苏轼,他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而他总能泰然处之。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之一,处境可谓险恶,生活不乏困窘,而他却能活出一股仙气,留下不少千古名篇。
你看他,路遇风雨,其他人狼狈躲雨,唯有他非但没有仓皇四处避雨,反倒是“吟啸且徐行”,一边引吭吟诗一边慢慢踱步,因为心里有个坚定的信念“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以在他心中早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你再看他,农历七月十六月夜泛舟赤壁之下,望着眼前波光粼粼的江水和头顶皎洁如玉的月亮,展开了与自我的对话:“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睿智如他!此时的他深陷困境却不自哀自怜,而是站到多维的时空隧道来看问题,发现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了,天地之大尚且不能保持不变,每一瞬间都是全校的——“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因此,他乘坐小船在浩浩淼淼的江面上任由飘荡,心是自由的,仿佛一片苇叶一样轻盈自在——“任一苇之所如”!于是,困顿中的苏轼,月夜下的苏轼,成仙了!“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回到现实。问题从来不是问题,如何看待问题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