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入了区上的“墨香书画群”,本来有点绘画爱好,也喜欢书法,不过本次参加主要是想学习如何欣赏。
时值春季,群里提议在近期开展“春天题材书画笔会”(试笔)活动,以书法形式和绘画的方式,试写(画):与春天有关的书法,含“春”字的多种写法、与春天有关的字句等。
于是有老师出来授课啦:
「典籍里的汉字」春日话“春”,从甲骨文中真正认识“春”这个字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壬寅年春回大地之时,我们也从认识【春】这个字开始吧。
中国汉字最早出现的典籍载体是龟甲和兽骨上,甲骨文是目前留存下来,能成独立完整文字体系的,其他陶器岩画中的只能算符号。
远古时期,人们把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留在骨头上,主要是因为受河图洛书中的那只神龟的开示,对中华民族意义非常重大。
我们先看看,甲骨文中,春字的写法。目前我们能找到的甲骨文中春的写法有以下几种:
甲骨文中春字的不同写法:
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我们可以把最早的字画一幅图。
春字第一个元素是太阳。第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中心有点的那个圆,代表太阳,这也是这个字最重要的结构,也就是说,春这个字最重要的符号部分其实是太阳。这个很容易理解,没有空调没有暖气的古代太冷了,人们迫切地需要温暖,春回大地,太阳终于把温暖带回了人间。春风送暖入屠苏,古人靠天吃饭,也就是靠太阳吃饭。对太阳的观察,对温暖的感知最明显,所以春最大的特征就是春暖(在古文字中,圆中有点,这代表很重要很重要的标记)
春字第二个元素是草木。太阳回暖,天地之间的阳气也开始逐渐回升,大地开始回暖,开始孕育生命,生命中的阳气也开始呼应自然的阳气,开始生长这就是图中草木围着太阳一样。不同甲骨文字母的数量不同,最常见版本为两个草,也有三棵草,三代表万物,意思是春回大地后,草木开始有变化,万物生发,所以古人说一草知春,一叶知秋。
所以《说文解字》说,春者,推也!春,推动着万物生发。《尔雅·释天》说,春为青阳,春为发生,春秋繁露。青阳,古人解释为气青而暖阳,古人不仅观测到了太阳变温暖了,而且也看到了阳气的生发,气变为青色。
第三个元素是像一朵刚刚冒出地平线的弯曲的嫩芽。预示着万物开始复苏,生命在慢慢地孕育和生长,虽然春天已经来了,但是从生命的萌芽到绽放,是有一个缓慢的过程,也意味着新生命刚刚开始,至于草木数量从多变成一个,只是为了书写方便和美观,春的基本含义,就是太阳再次给人们带来了温暖,草木开始焕发生机,新生命开始孕育,所以春天也代表着希望,春天来了,一切的希望也就都来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商末周初的金文中关于“春“字的写法:
在金文字里,代表万物生长的草全部放在了上面。
代表萌芽状态的那个符号,演化成了屯字,据推测因为周初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屯,在周易里面代表的是“春雷一声惊万物“,代表是万物相应天道,体内阳气开始生发。而所有的植物生长,都是先生根,再发芽,盖房也是先打地基。古人也观测到植物非常艰难地向下扎根,生命在土壤中向下延伸,春日在上,阳气在大地,生命在向下扎根,所以日在下也。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把春也写作萅,从艹,从日,屯声,甚至春这个字的音准就是来自屯这个字,这也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智慧。春天是播种希望的时候,是我们让事业让梦想好好扎根的时候,只有把基础做好,我们才能茁壮成长,这也是“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的由来吧。
接下来,我们看看小篆中,春字的写法:
在小篆中,春字基本和金文中一脉相承,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然而,从小篆向隶书转变过程中,再到楷书,春字就变化很大了,上面的代表含义和音义的部分变成像是一群人在载歌载舞的欢庆状,(今天部分人写隶书变体的春字头也是一样)。推论,可能春之时,人类部族要举办祭春的仪式,然后就把两者合成一个字了。这代表的是春天带给人们的喜悦,正如《尔雅》所说:春,喜气也,故生。
我们今天重新认识春字的过去和今生,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个字的寓意和含义。春字最早延伸出来的词语,有春天,春节,春日,春风,春江,春潮等,基本就是描写春天自然万物的的景色和变化。当然春也可以进一步延伸为代表生机勃勃,代表新的希望,新的开始组词就有青春,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了,希望所有人不要辜负春光,追寻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