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意义是什么,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坦率说,能够承认功利性读书倒是很真实的,而且会变得有效起来。
比如写论文,会发现很多规定,包括至少引文几篇,引用观点及原文出处等,这意味着之前所读专业书籍和文章的目的就是用作支持自己思想,佐证自己文章观点。这种读书就是功利性的,而且必不可少。
再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告诉我们,最高层次的阅读是“主题阅读”,即通过阅读类似主题的多本书籍,找出各自观点及区别,归纳出来自己的观点,通过类比方式提炼自己看法,这其实也是利用书籍的有效方式。
读书在于读,而不在于获得什么意义,但是必须要有个目的所在,才有实实在在收获。这个目的,或者消遣,或者启发,或者功利应用,清楚就好。
比如李老师在阅读弗洛姆“逃避自由”一书后,震惊于“弗洛姆将人逐渐从原始状态脱离的过程叫作“个体化”,并认为个体化一方面使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同时也使人远离了“原始关联”,因而会产生不安和孤独感。体验自由与感到孤独是个体化过程的两个方面,自由越多,人生的无意义感和无权力感就会越强烈。为了克服孤独,就会逃避自由。”由此获得的启示不仅仅止步于思想震撼,而是启发出带有实用性质的心理咨询技术。
“如何将阅读感悟转换成了一种心理咨询技术”,李老师对此给了详实介绍,我想可以称之为“成长行动体验技术”,即通过采取有效行动,让“逃避自由”“逃避成长”现象得以缓解,实现接受孤独和促进成长的根本目的。具体技术运用如下:
首先认知教育,“人人都有逃避自由和拒绝成长的倾向”,并对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成长作区分。
其次心动引导,“您想成长吗?”“我们可以做一次成长体验,让您见证一下自己的逃避和拒绝。”“谁是您最不愿见而又不得不经常见到的人呢?”
第三技术指导,“主动找到一个自己最不愿意见的人,先感受与其相处时那种不舒服的感觉,继而感受那种不舒服的感觉是如何变化——加强或减弱——的;重要的是,要把这种感受形成文字并用微信发给我。”
第四澄清解释,“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其实是自己的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产生于自己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进而让求助者在微信中一定要写明白:当感受到不舒服时,静心想想自己到底想要或不想要什么。”
最后跟踪反馈,“更生气不要紧,关键是您终于敢主动跟他面对面了——哪怕是硬着头皮。”“跟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不能改变不喜欢,但是能够增加跟不喜欢的人在一起的勇气。”
看完这个技术运用,我想这就是典型认识行为疗法技术,只不过稍微进行改变,就是实用的“创新技术”,想起斯滕伯格的三元智能理论,这就是“创造性智能”体现。
创新或创造,并不意味着轰轰烈烈,翻天覆地,颠覆现状,其实只要一点点改变,稍微换个视角,比如习惯开车偶尔坐坐公交车就是,习惯自己位置换到人家座位坐坐试试。
这个成长行动体验,重在“行动”,既然成长意味着离开舒适区,不敢面对不舒服,反其道而行之也就变得必需,“敢于面对才有智慧”,那么就要在咨询中设计或者“暗设计谋”促进心动,毕竟“心动方有行动”。为此“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讨论直面一个不愿意见的人,体会感受与需要,写出文字表达出来,这些的背后彰显的则是“勇气下的行动”。
认知解释就是心动的启程,指导技术就是行动的指南,反馈鼓励则是行动的肯定。
一个能持续行动的人,一定会因为行动而受益,因为受益和行动是一体两面,而且对立和统一,“不是受益才行动,而是行动才受益”,这就是心理学的观点。
而对于咨询师来说,秉持的咨询理念则是,“不是有效才行动,而是行动才有效”。从这个角度说,“成长体验”不是重在“成长”而是“体验”,而这个体验背后则是“行动”。
我最不愿见的人是谁,当然是我自己,因为那些不愿见的别人不过是我无法面对自己的投射,反过来说,我必须用“行动体验”去见不愿意见的人,才能真正接受最真实的我自己。
作业:除了我之外,谁是您最不愿见的人?设法见一面,体验一下情绪的变化?就是成长!认真思考:“成长体验”,重在“成长”还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