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渣男渣女”,总有许多人“恨得牙痒”。
但爱情婚姻中还有一类人,他们不“渣”,却也足够让遇上的人感叹“是我瞎了眼”。
绍兴一对90后小夫妻刚刚结束了三年的婚姻。
提起这段婚姻,女方王静觉得,像是玩了一场“幼稚的过家家”。
和前夫刚认识时,两人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兴奋不已,家庭条件也门当户对,很自然就走到了一起。
但是婚后不久,王静发现,过日子的家对他们而言就像宾馆。
“两个人都是独子,都是被家里宠坏的90后。”
结婚时,双方父母把婚房买在了离两家不远的地方,为了方便他们“随时回家吃饭”。
结婚三年,厨房只在婚礼结束后的晚上用过一次,家里的滚筒洗衣机怎么使用,王静也不是很熟练。
婚后第二年,两人迎来了女儿。
吃饭、洗衣服、做家务父母可以解决,但坐月子、照顾孩子,王静必须亲力亲为。
但女儿的出生,“似乎和丈夫没有任何关系”。
这让王静很不满,但她不满的原因,不是丈夫不管孩子,而是“他可以出去玩,我却不能”。
到后来,丈夫因为“嫌家里孩子太吵无法工作”,越来越晚回家。
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多,在王静的描述中,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几乎为零:
换灯泡要请维修工,买了一堆育儿指南却全都扔给父母去学,从没有为孩子下过一次厨,最常吃的是外卖,在娘家一住就是大半年……
最终,丈夫在没有和自己商量一声的情况下辞了工作,两人爆发了最激烈的一次争吵。
而丈夫的解释只有一句:“我跟我爸妈说了,他们都同意。”
这段婚姻也随之走到了尽头。
王静回忆说,后来整理家的时候,她才发现,离婚是必然的。
不仅是因为生活没有一丝烟火气,更是因为他们谁都“不算个大人”。
有人评论说他们是“绝配”、“不该离婚去祸害其他人”。
婚姻没有让他们成长,两个无法离开父母的“巨婴”,连自己的生活都负担不了,更别说一个家庭的责任。
2
许多人说90后是“被宠坏的一代”、“不会照顾人”……
但事实并非如此,“巨婴”式的婚姻,存在于各个年龄段的群体中,存在于各式各样的家庭里。
网上有一个段子,老师问孩子,什么叫父爱如山?
孩子回答:父爱如山就是不管平时妈妈有多忙,爸爸永远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稳如泰山。
这大概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
一位35岁的外企女白领说,刚生孩子的几年里,她每天夜里都要多次起来,几乎没睡过一个完整的觉,而先生每晚都一觉到天亮。
现在孩子三岁多了,也是自己一个人带。
没有时间逛街、美容、聚会,而先生还时不时地出去踢球,和朋友小聚。
丈夫、爸爸,就像影子一样,“存在却摸不着”。
育儿类综艺《爸爸去哪儿》和《妈妈是超人》真实反映了大众对于爸爸、妈妈两种角色的期待。
《爸爸去哪儿》里的爸爸们大多没有育儿经验,在节目中,给孩子穿衣、做饭都是难题。
而《妈妈是超人》则展现了另一番景象,妈妈们要一个人在真实的生活场景里“披荆斩棘”。
一大早起来给孩子做饭,陪孩子游戏,收拾家务,带孩子上兴趣班……多数妈妈都表现得得心应手。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贾静雯要产后恢复身材,带孩子之余还要在老公的监督下坚持锻炼;
伊能静眼睛又肿又痒还要照顾孩子……
这就是真实生活的写照:爸爸顾家像兼职,妈妈战斗如超人。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如果是你,你会不会做单身妈妈?”
张泉灵一席话令人深思:“你们以为,有了婚姻,你就不是单身妈妈了吗?”
“不是的,在中国现实条件下,即使婚姻结构完整,你也会当单身妈妈,因为父亲,是缺位的。”
2015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公布了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教育分工以妈妈为主的家庭占43.2%,爸爸为主的家庭只有占10.8%。
婚前,他们可以“无所不能”,但婚后,他们却变成了需要妻子照顾的“巨婴”。
难怪不少女性都说,结婚,不是多了一个丈夫,而是多了一个儿子。
但这并不是说,只有男人会成为婚姻中的“巨婴”。
某论坛上曾经有一位新娘发帖求助说:因为生活中太依赖老公,自己慢慢丧失了社交圈。
老公加班,她就会烦躁;她也讨厌自己太过“粘人”,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解决。
回帖里,网友分享了“老公依赖症”的症状。
有人要求对方的“全面包容”、“无条件满足”,有人分开一会儿就开始焦躁不安……
她们把生活的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在另一方的庇护下,越来越失去自我,越来越“弱小”。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讲述了一段在依赖式婚姻中失守的经历。
女主角罗子君前半生养尊处优,生活的重心只有丈夫,自己的一切也都仰仗丈夫。
她被丈夫宠成了“巨婴”:住豪宅、穿名牌、不用工作,日常是盯着丈夫身边的女性。
而丈夫决定结束婚姻时,她的生活也因此失衡了。
一段好的婚姻中双方即便不能“势均力敌”,至少也应该有独自生存的能力。
依赖可能是一种庇护,也可能是让人变成巨婴的一剂毒药。
但荧幕之外,罗子君的扮演者马伊俐却活出了另一种人生。
丈夫的出轨没有将她打垮,因为她从来不依赖婚姻。一句“且行且珍惜”回应质疑。
凭借《我的前半生》,马伊俐获得白玉兰视后,颁奖礼上,她特意感谢了丈夫文章。
这是一个女人的胸怀和强大。
因为不依赖,她能随时主宰自己的生活。
童话故事里,结尾总是王子和公主走进婚姻的殿堂,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然而现实是,不懂经营的婚姻,是噩梦的开始。
两个人在一起没有理解和沟通,只有小孩子一般的“必争输赢”,结果往往也不会尽如人意。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一对夫妻尼克和艾米从在婚姻最初心照不宣地扮演成对方期许的样子。
但随着婚姻渐渐出现裂痕,卸下伪装的双方再也不愿迁就妥协,随之而来的是愤怒、伤害,最后耗尽激情。
因为不懂如何握手言和,婚姻成为牢笼。
王静在婚姻结束时候,留下了一段话:婚姻需要成长,而不是“过家家”。
说到底,婚姻需要成长和经营,成败在于两人的共同努力。
如果有一方是只想着依赖的“巨婴”,或者两个人都丝毫不愿付出,那么处在这样失衡的关系中的人,只会觉得满是压力,而非幸福。
3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巨婴国》一书中提到:“巨婴”是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婴儿水平的成年人。
对他们来说,生活中只有索取没有奉献,别人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
他们有一种“全能自恋”的心理,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但婚姻往往意味着双方必须“共同生活”,共同承担生活中的义务和责任。
一个需要“世界围着自己转”的人,显然很难承担这样的责任。
日本学者国分康孝在《婚姻心理》中说到:对于幼稚的人来说,结婚是负担。结婚要讲伦理、负责任,要有很强的实际生活能力。
独立人格是婚姻的必需品。
正如国分康孝所说:恋爱连孩子都会,结婚则非成人不可。
而成人区别于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独立人格,能够独立对事情做出判断。
著有《围城》的大才子钱钟书先生可谓是“生活白痴”,与杨绛先生在一起时还不会系鞋带,不会修东西,生活全靠杨绛照顾。
但杨绛先生怀孕时,为了照顾妻子,钱钟书学会了煮饭烧菜,虽然经常弄坏东西,但是却懂得了如何照顾人。
两个人保持着人格独立,也愿意在婚姻中不断成长。
电影《春娇与志明》里,张志明就幼稚得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想要个孩子,仅仅是因为觉得小朋友可爱。
春娇说他:“每次一到了最紧张的关头,你就会抛弃所有的东西,牺牲所有的东西,满足你自己,成全你自己。”
志明也赞同:“从国中后,我就没长大过。”
好在最后,他终于长大了。
叶萱在《纸婚》中说:每个男人都是要通过婚姻来成长,来懂得生活到底是怎样柴米油盐、琐碎不堪;
每个女人也都要通过婚姻来成长,来懂得什么叫责任,什么叫宽容,什么叫见怪不怪……
“婚姻的纽带,不是孩子,不是金钱,而是关于精神的共同成长。”
给文章点个赞,让我知道,你也希望自己不是“攀援的凌霄花”,而是同样高大的木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