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避兵祸赵氏伪称姓黄
又如台北县新莊镇赵氏,也存线装手抄本《赵家族谱》一册,内容非常简略,但有明末赵氏裔孙赵美所作的一篇《赵氏世家源流纪略》,颇露史实,文中说他们赵家出自高阳,原先与秦同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传到伯翳,因为他帮助舜与大禹治水有功,赐姓赢氏。周穆王的时候,这一族中有一位名叫造父的人,善于驭马,又在讨伐徐国的战争中立了大功,穆王很赏识他,赐封赵城,所以后世子孙便以赵为姓了。赵氏子孙传到五代的时候,出现了一位杰出的人物那就是大宋朝的开国君子赵匡胤。北宋末年,发生靖康之难,微钦二宗蒙尘,高宗南渡,国势日衰,到恭宗德祐年间,蒙古兵攻陷了杭州,杨太后命令宗室赵若和,陪同少帝南逃到崖山避乱,可是元兵穷追不舍,少帝后来投水溺死,赵若和便与黄侍臣、许达甫等人,乘了十六条船仓皇出海,原想是到福建另辟天地,从事复国工作的,但是船出港后不久,遇到了大风,有的船截断了船帆,有的船失掉了杠椇,驭向目的地的希望没有了,只好在闽漳浦地方登了岸,暂时居住了下来,当时浦西地方上有豪族宣称赵王要举兵反元,蒙古人便到处悬赏捉赵王,赵若和等为了躲避兵祸,不被元兵捕杀,便伪称姓黄,与黄侍臣一家人同居在一起。随身带着的谱牒也藏匿了起来,一辈子不敢对人讲家世。后来搬到积美定居,在浦西的田园厝地都留给黄、许二姓了。过了大约就是九十年,元朝亡了,大明朝创建了,赵家有位子孙叫惠官的,为了感恩黄家,便娶了黄氏女为妻,结果被仇家平中告到官府,说他们同姓为婚,乱了伦理。赵家赶快拿出族谱为证,明朝官方特别派了御史朱监来查案,最后证实赵惠官等确系大宋的皇裔,不但允许他们结婚,并且让他们恢复赵姓,而惠官兄弟明官也做了鸿胪寺的序班,文官当了宜伦县的主簿。经过近百年的忍辱偷生,终于让世人知道积美这地方的赵家竟是皇亲国族,赵宋的后裔,当时赵氏南宋来的皇族有在泉州的,根据谱牒的记载,他们有的是燕懿之后。有的是商王之后,也有的是广平王之后。其他在江西新丰、潮阳、新会、漳州银塘、甘霖、霞寮、泉州同安、溪头等地皇族子孙,也都因为谱牒里记载了少长行次用字,很容易的查出辈分亲疏的关系来,可以说“世谱相承昭穆不紊”。
从这一篇“纪略”里我们可以了解族谱确有它的功用正如佛耳山詹氏谱一样,赵氏一族人也是从世系表与行辈用字上识离别多年、散居在闽粤江西各地的家人知道自己的身世来历了,族谱寻根也由此再得到一项明证。同时在历代衣冠南渡时,都有忠臣义士,他们的爱国壮举,高尚情操,不但可以补正史的不足,而且能壮民族之气,极具社会教育的功能。上引赵氏谱的[纪略]中所言崖山死难,赵氏流离东南沿海、变姓隐名近百年的生活苦状,历历如在目前,类似这样沉沦已久的史科,能复见於今天,实在不可多得!然而这部赵氏谱的记事是否可靠呢?内容会不会有扳附之嫌呢!正巧我们在台北县板桥又找到了一部[浦西黄氏族谱]。
录者注:本文录自中华民国七十六年四月五日,星期日,台湾《联合报》第八版,题目:[我从那里来],供稿者:台北县新莊镇赵氏。附有《联合报》原版复印件可相校对。
从该文证实,台北县板桥有一部《浦西黄氏族谱》,并无再有一部有关浦西黄氏之事的所谓《纳庵仁义谱》。
浦西黄氏守祖理事会转抄
孤忠义愤黍离之悲跃然纸上
黄氏谱的卷首有元朝时候黄材登写的一篇序文,提到他们黄家是河北人,后来逃难到了河南开封,金元之世,又迁居杭州,他们家与皇室有姻亲关系。南宋时黄材登中了进士,做过大理寺丞,后来升任内侍从。祥兴元年(西元一二七八年),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奉帝昺即位于铜州,同年六月,帝昺在蒙古兵追逐下迁居到新会的崖山,黄材登为了保护赵王若和,在杨太后的命令下,也再迁新会。不过一年以后,蒙古人又来攻击了,连战了几天,情势急转直下,黄材登等便乘了十六只船夺港而出,他和许达甫等乘的四只船保护赵王若和,结果遇风漂到浦西登岸,他让赵王隐姓埋名,与黄家同居在一起。当时文天祥已经被囚禁了,陆秀夫抱着小皇帝投海殉难了,张世杰也覆舟身亡了,他们都捐躯报国,表白了他们的一片忠诚。“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他们都尽到了责任了。在少帝死后七年的乙酉年,西川地方有人假赵宋福之子的名义举兵反元,蒙古人悬赏捉拿为首的人,黄材登怕家里的人泄露赵王若和变姓的事,乃以恩义勉励大家,并韬光敛迹的生活,因而本地人只知道有黄氏一族,而不知道有赵宋皇裔在那里,他只是为赵宋留着香烟而努力罢了,若干年后,黄材登在他的父亲黄天从逝世后两个月,他感慨说:“今老矣,宋事不可复矣,举目山河,悬心君父,风辰月夕,惟仰天浩叹而已!”他又说:他写这篇族谱的序号是要后世子孙知道他的艰苦危难处境,大家应该长笃孝恩,尊敬先人,好好的做人处世,不要使祖先蒙羞,这样才不辜负他誌谱的深意。
这篇序文所述的,实在是南宋覆亡时实况的一部分,与赵氏谱相校,事迹完全相合,足证两家记事并非子虚,而黄材登(也就是赵氏谱中所说的黄侍臣)这位当事人的孤忠义愤、黍离之悲,尤其是跃然纸上,读之使人感动不已。
本文录自中华民国七十六年四月五日星期日台湾的《联合报》第八版,题目,《我从那里来》,供稿者:台湾台北板桥黄氏。
录印者注:本文当事人(黄材)即浦西黄氏开基人黄天从之子。在文本中误刊为“黄材登”特此说明。(浦西黄氏守祖理事会转摘)
浦西黄氏大宗门槛特殊记号
浦西黄氏大宗门槛下有一个特殊记号,门槛由三条长石板构成,右边的石板下,有一小长形的石块竖立隐匿在其下,俗称“三条一塞”。后来分支的裔孙,在建家庙时,门槛有的也同样建有这种特殊记号。
门槛下这种特殊记号其内涵何如,先辈流传有二。其一:认祖、认亲记号;其二:黄天从公从浦东登岸入闽,恰是三代同堂,为了保王存赵祀。匿赵为黄合居,当时胡元猖獗,黄公用全家三代人的性命来保全赵王一人,所以“三条一塞”含意也尽在其中。或有更深奥的涵意,望贤人深究。
(浦西黄氏编谱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