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纪录片概述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
早期的写实主义传统的电影都具有纪录片的属性,如《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
学习提示:了解纪录片的基本特征、分类和叙事方式,掌握纪录片分析和评论的基本写法。
评论角度:
1.主题的揭示
利用背景(时代、家庭、社会)
利用情节以及整体架构(开头 矛盾点 高潮 结局 人物关系 线索)
利用片名
2.人物(角色)
主要角色 次要角色
利用矛盾(人物心理矛盾 人物的关系矛盾)
利用人物性格以及性格差异
主要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分析(根据缺陷 包括性格转变 根源 导演的塑造意图 导演的塑造方式)
3 . 塑造方式(论据)、细节动作、神态动作、物体细节、环境细节、空间设计、符号、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人物符号、意向、动作语言符号、声音符号等)
4. 镜头形式与镜头剪辑
色彩光鲜、语言、声音
第二节 纪录片分类
纪录片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依照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政论片,如《大国崛起》
2、时事报导片,报导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的《历史的纪念》、报导女排比赛的《拼搏》等。
3、历史文献片,如《苦难辉煌》、《燃烧的黄龙旗》等。
4、人物传记片,如《诗人杜甫》、《毛泽东》、《邓小平》、《叶剑英》、《习仲勋》等。
5、生活片,焦波的《俺爹俺娘》。
6、人文地理片,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大秦岭》、《大黄山》等。
7、舞台片,指纪录舞台演出实况的纪录片。如《民间歌舞》、《友谊舞台》等。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8、专题系列,指在统一的总题下分别出片或连续出片的纪录片。如《漫游世界》、《紫禁城》,《中国通史》等。
纪录片还可分为宣传纪录片、商业纪录片、独立纪录片等。当然,根据分类标准不同,还有其他分类方法。
第三节 纪录片的类型
解说型:
以丰富的解说词配合画面来表现主题,可适当穿插对主要人物的采访: 如《最后的山神》 《西藏的诱惑》
(由小及大 由局部到整体 有个体到群体)
视听型:
完全以镜头和同期声配合简短字幕来完成对真实事件的记录和表达,也可以适当穿插对主体人物的采访。如《英与白》《幼儿园》
第四节 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1、画面加解说式。
2、访谈加解说式。
3、客观记录式。从90年代开始,纪实的创作观念开始兴起,纪录片的创作方式中也相应出现了客观记录式的叙事方式。必须融入创作者的主观表现因素 。
4、主观表现式。将主观表现引入客观纪实,它的基本样式是纪实的,同时又有很多表达情绪的内容。 如《龙脊》、《西藏的诱惑》、《藏北人家》、《幼儿园》等。
第五节 纪录片的分析与评论方法
(一) 要做的记录
1.片子的开头、高潮以及结尾的内容;
2.片中关键性镜头以及重点表现段落的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3.片中的人物特点、文化形态特点、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等;
4.音乐在重点段落的起落以及音乐的风格、特点等 (声画对立);
5.重要的光线影调特点;
6.重要的字幕内容。
7.片子的标题、编导名称等;
8.片中的重要细节;
9.镜头的总体风格以及总体特点;
10.对于重要人物采访的重点说话内容、以及非重要人物的说话内容;
11.重要的解说词语言;
12.片中空镜头的使用以及镜头内容(没有人);
(二)记录的原则
1.涵盖以上所有内容、尽量详尽。
2.经过过滤,寻找重点记录(与主题、塑造人物相关的)
3.以片子播放的时间顺序逐条记录
(三)主题的评论
纪录片评论的第一部分要对纪录片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以提炼该片的主题思想。
主题是统率全片的灵魂,是创作者对生活、历史和现实的认识、评价和思想的一种表现。提炼纪录片的主题就是提炼创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诉求。
《东方时空 生活空间》正式打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旗号,这句话一度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代名词。
人性化的主题,情节化的叙事成为纪录片创作的必然走向,考生在写作时要紧扣人、人性、人的生存状态。
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经典纪录片《鸟的迁徙》将镜头对准鸟类,但作品主题还是不外乎生存、环境等元素,
引发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思考。
2、纪录片的结构分析
结构是作品的形式,也就是创作者如何将无序的零散素材变成有序的叙事作品,纪录片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是否采用了适当的结构。
纪录片的结构有线性结构和板块结构两种。在线性结构中,又可细分为单线结构、双线结构和多线结构。
单线结构是一个事件或人物按照时间顺序贯穿到底,这样的结构清晰简单,但也容易使作品显得单薄。
双线结构有两条明显可见的线索,两条线索的关系可以是平行式、交叉式或对比式。很多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中采用双时空叙事,现实时空和历史时空交替呈现。
多线结构是指片中有三条以上的情节线或人物线,不同线索之间可以交叉也可以不交叉,但基本上每条线索都是贯穿到底的。
板块结构指一些没有直接联系的人物、事件和现象,按不同的人物、时间、地域、事件主题等分成几个块,块与块之间不一定构成起承转合的关系,这样的结构方式称之为板块结构。总体结构采用的就是板块式结构方式,如《大国崛起》、《故宫》等 。
在单集纪录片中也有采用板块式结构,如《舌尖上的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每集在一个主题下讲述几个小故事,这种碎片化、集锦式的叙事结构增强了作品节奏感和层次。
3、创作手法评论
纪录片创作手法包括细节运用、拍摄手法、同期声的运用等。
纪录片不一定有情节,但应该有细节。细节的作用主要在于揭示主题、刻画人物性格心态、传达情感力量和推动情节发展等。
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包括真实再现、长镜头、虚拟与蒙太奇手法等。
真实再现要求纪录片所记录的事物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由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很多纪录片中的一些情节通过表演完成,如纪录片电影《故宫》中的一些片段 。情景再现的方式一直存在争议,但并不违背历史情境的真实。
纪录片多采用跟拍的长镜头表现,长镜头一度成为纪录片的代名词。
随着电脑技术的发达,纪录片开始大量使用虚拟手法,因为过往的场景和一些事物难以通过镜头表现,这就需要通过电脑技术进行虚拟再现,但虚拟不应该是虚构,虚拟的场景或画面应该真实存在。
蒙太奇则可以做到先拍摄到局部,然后整合到一起从而表达事情整体的效果,如在一些纪录片中两极镜头的使用起到加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两极镜头从景别上讲,是全景和特写的组合,这样的镜头组合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强化了环境气氛
纪录片中的声音运用同样可以成为分析评论的对象。
在分析和评论纪录片时基本模式可以按内容、主题、结构、创作手法依次展开,在创作手法分析中可采用并列式对细节运用、拍摄手法、同期声的运用进行展开,最后作总结评价收束全文。
五种低分影评
复述故事型
观后感型(泛滥抒情)
主次不分型(面面俱到)
主题不明型
专业词汇型
第六节 纪录片的分析评论对象
一.揭示主题
要求: 简洁 深刻 (对片子深刻理解的高度浓缩)
二、 选题特点和结构特点:
1.纪录片的选题特点
关注时代变迁
关注主流人群
关注民众 弱势群体
关注自然环保
2.纪录片的结构特点:
顺序式结构:以时间为顺序,最常见最容易被观众接受
交叉式结构:同义主体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的对比 作用:深化主题
板块式结构: 由几个顺序式结构的板块组合到一起,但表现的都是同一主题。
l 纪录片《沙与海》的结构表现形式上是呈交叉式的,是将生活在沙漠里的一户牧民和生活在海岛上的一户渔民的生活交叉展开描述,然而从本质意义上说,它们是一种板块式的结构形态,因为两户人家并不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结,只不过是依据创作者的意图把他们整合在一起,用来展现人的生存意识的主题的。这个目的如果采用把两户人家的生活用两个板块结构加以串连同样可以实现。
三、人物形象
讲人还是讲故事?
孟金福是鄂伦春族最后的一位萨满,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一种朴实,坚强,善良又带着一点原始气息的老人。守护者民族文化,并在保护本族文化传承上,不断坚持,为鄂伦春文化奉献了自己的一身。
四、细节表现
包括:动作、语言、物件、环境 、非重要人物的语言细节———“人走了,不会来了。”——最后的山神
五、声音的分析:
同期声、解说词、音乐、音响。
同期声:在拍摄画面的同时被记录下来的现场声。
同期声是现场事实的一部分。给片子带来无穷的真实感。
同期声的使用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同期声交代事实发生的背景和气氛,甚至可以把某些文字难以勾勒描绘的信息原原本本地传递给观众,有助于刻画描写人物的心理,增大信息量。
解说词:
(1)风格:大气 恢弘 平实 自然 生活化等。
(2)作用:是解说型纪录片的结构框架,使纪录片具有完整的叙述能力,有助于电视叙事方式更加精炼集中,客服画面的局限性,揭示深层次主题,使画面更加真实、自然,也可以使零散的镜头形成一条主线。
音乐
作用:展现一种地域文化的特色时代特征;起到段落间的连贯链接作用(承上启下);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反应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以及内心情感。
注意: 如果有音乐一定要留意音乐内容。
音响:
( 1 ) 再现时空的真实感、交待环境;
(2)突破画面局限,扩大信息量;
(3)反衬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六、重点镜头以及重点段分析。
光线、构图、景别、角度、空镜头以及其他对表现主题相关的镜头。
注意:要从镜头的外部结构分析到内部结构。
空镜头的寓意 : 昏暗的光线是落日的余晖,预示着鄂伦春民族的文化的星光点点,跳舞,表现出一种伤感。即将消失的文化。神秘的宗教色彩 。
七、总体风格特点、优缺点:(可不写)
长镜头、运动镜头、摇晃镜头、相同景别、画面色彩等
纪录片的景别.
远景:表现广阔的场面,交待环境,展现气势。
全景:展示主体全貌,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
中景:人物膝盖以上或者场景局部画面, 既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又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表现人物的外部动作,又能适当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和人物间的情感交流。
近景:人物胸部以上或者物体局部画面。
特写:表现拍摄手法的某一局部,起突出强调作用。
沙与海(案例)
一、主题揭示:本片用写实主义的镜头,记录了牧民刘泽远和渔民刘丕成两个人的生活,从而说明“人这一辈子在哪活着都不容易的事”,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下都要去命运、与自然抗争,歌颂了人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的生存意志。
二、选题特点;
关注民生,紧扣坚忍不拔的人性之美,顽强的生存意志,使片子传递出人文精神。
三、结构特点;
板块式结构,选取“沙”和“海”两个板块。通过对比展示共性:不屈不挠 坚韧执着
对比家庭成员以及对所处环境的看法。
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中,在让观众区分两个环境的同时,又可成强烈的冲击感,形成视觉节奏。
沙与海有不同也有相似,同样的浩瀚、广阔、无法掌控,同样具有流动感。
人物形象
刘丕成 刘泽远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镜头配合采访:“打死再种”的段落;近景镜头的运用,让我们看到生活给刘泽远留下的沧桑印迹,满脸的皱纹,粗糙的大手,塑造出朴实勤劳的牧民形象。谈到打死再种时,脸上没有任何哀伤之情,而是一种平静。
承受大自然的肆虐,以一种顽强来与大自然抗争。这种顽强,直透刘泽远精神深处,已不仅仅是刘泽远个人的精神,而是所有在大自然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作品抓住这种精神使刘泽远这个人物有了个性,从而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