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本看中考
阅读与鉴赏类问题或任务要立足文本信息的提取、归纳、概括,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表现手法、 语言风格的理解和把握,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创作动机、表达效果作出合理评价。
文学类作品选文主要是散文和小说,一般4道题,共16分,考点为整体感知、理解探究、语言品味、评价感悟等。而6册教材中循序渐进地安排了不同类型的28篇散文、16篇小说,逐步帮学生建立阅读散文、小说的结构化知识体系,使他们初步掌握文学鉴赏能力。考题与教材联系密切,下面以近几年的试题为例分析。
考点一:整体感知
1.思路梳理
主要是小说的思路梳理,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
(2023《老兵和军马》)小说
6.请从“老兵”的角度简要概括他和军马“白头心儿”之间发生的几件事。(4分)
2.内容概括
主要是对散文内容的概括,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有时还需学生的归纳能力。
考点二:内容理解
1.局部内容的理解。
(2023《老兵和军马》)小说
7.文中两处画横线句都写到老兵流泪,你从中读出了他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4分)
(1)有一天,他一个人躲在僻静处默默流泪。
(2)不知不觉,泪水已淌在这位二十六岁“老兵”的脸颊上。
(2023《老兵和军马》)小说
9.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探究老兵得到的“重要得多的东西”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
【对作品结尾重要词句内涵的深度理解,即核心人物精神层面的成长变化,也是作者写文的主旨所在。
所需能力:提取信息+理解+分析+归纳】
考点三:写法探究
1.局部写法探究:表现人物情感或境况,刻画人物的手法。
真题回放
(2023《老兵和军马》)
8.文章第⑨段是如何表现老兵离开部队时的不舍之情的?请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4分)
【点明了分析的关注点——老兵的“不舍之情”,并直接点明了分析的两个角度,指向明确,便于学生聚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2.篇章结构
2020《我的太爷老师》)
9.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我的太爷老师”的许多事,他是如何把这些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作答。(4分)
:七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旁批
交代自己身体状况不佳,埋下伏笔。
七下《土地的誓言》旁批
这里铺陈了许多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有怎样的效果?
七下《驿路梨花》 思考探究
八上《白杨礼赞》
二、1.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烘托、映衬)
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欲扬先抑)
五 、写作时恰当使用象征手法,可以让读者咀嚼回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
九上《范进中举》
三、《儒林外史》以讽刺的笔法,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蕴含着深刻意味。阅读时,把你认为可笑的地方画出来,想一想可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夸张、对比、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可见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特殊使命,需要我们关注。
考点四:语言品味
这是个常见考点,常对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涉及到用词、修辞、句式等,体会它们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也可能体味文本的语言风格。这样的考题常见,教材中几乎每课都会涉及,只不过侧重点可能不同,因为语言品味是阅读的基础和最好的途径。
真题回放
(2022《禁足》)
7. 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4分)
(1)“木木”已经把它的绳套叼到了门口,可可已经戴上了口罩,已经拿起了钥匙,已经站在门前了。(四个“已经”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副词连用的表达效果。所需能力:分析+理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河南省中考题做到“依标命题,教考衔接”,教考一致性高,考点和考题表述形式都与教材联系密切,是对教材助读系统中相关内容的整合转化。
2.试题考查点综合性强,紧扣文体特点,着力考查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关注语文核心素养。学生解答时需要借助语文知识体系,对课内学习内容进行聚合迁移。
3.教材体系明晰,助读系统对学习和教学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教学时需重视并充分利用教材助读系统,精准定位每篇课文的独特教学价值,精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关注知识,也关注阅读策略、思维提升,注意经常梳理,循序渐进构建语文学习的知识体系。
语文学习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每课讲一滴水,三年汇合成黄河水;每课得到一粒沙,三年聚成一座塔,踏实学好每一课,才能建起语文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