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儿来到单位,同事L气呼呼地说:“今天太生气了,我的那个‘熊孩子’把我气死了,要不是赶着上班,非揍他一顿不可!”
L家孩子是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我对他很熟悉,看起来聪明乖巧,什么事儿让L如此恼火呢?经过简单询问,得知了L家今天早上的冲突:
前几天,L买了一些雪糕放在冰箱里,并和孩子约定:最少两天可以吃一个。
昨天晚上孩子想吃雪糕,被L拒绝说,只隔了一天,不能吃!到了今天早上,孩子起的比往常都早,刚起床就嚷嚷着要吃雪糕,L说:
“大早上吃雪糕太凉了,等吃完早饭后把雪糕拿出来暖一下,没那么冰再吃。”说罢,就去卫生间洗漱,等她出来时,发现孩子拿着雪糕正在吃,而且笑眯眯地对她说,我已经在被窝里捂过了!
L十分恼火,责备了孩子,而孩子却没有任何认错的意思,这让L越发生气,就威胁说:
“我要把所有雪糕都扔了!”
孩子顶嘴说:
”你扔啊!我看你是自己想拿走吃了吧?“
L气急败坏,差点动手,但因为上班时间紧张,就气呼呼地带走了雪糕和冷饮,出门上班来了。
L遇到的问题,其实是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当孩子想做一些事,而我们大人认为不合适的时候,该怎么办?孩子看起来是那么的固执、叛逆,难以管教,在这一刻,家长甚至希望孩子瞬间变成别人家的孩子,不要让自己伤神费脑。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家长的心理过程:我是为你好,你却不听我的,还出口顶撞,我必须严厉地惩罚你,才能让你下次记住。
这个心理过程潜在的逻辑是:
1、妈妈说的都是对的,你说的都是错的:我说雪糕什么时候可以吃你才能吃,什么时候不可以吃就不能吃。
2、妈妈说过的原则可以不算:最少过两天可以吃一个雪糕,是妈妈定下的原则,但妈妈没有考虑过早上吃脾胃寒凉的情况,临时决定早上也不可以吃,所以规则是可以变化的,以妈妈说的为准。
3、妈妈说的都必须执行:能不能吃我说了算,你必须执行。
4、你不听我的,就不是好孩子:因为你没有按照我说的做,所以你就是”熊孩子“,就要受到批评。
5、妈妈可以随意惩罚:因为你顶撞我,所以我可以用语言和行为惩罚你:批评,拿走雪糕,甚至打你(因上班时间紧张,来不及实施得以幸免)。
当分析了家长的逻辑后,我们很轻易地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的行为多么荒谬,而是家长的对于规则的随意让孩子无所适从。
在家庭中,家长是规则制定者,又是监督者,如果父母不能做到言行前后一致,有时会伤害到孩子。孩子感到委屈,而这种委屈情绪需要发泄,于是就表现为家长眼中的“叛逆”、“不听话”、“不乖”,被贴这样标签的孩子,往往会选择下次继续对抗,因为他发现对抗的好处,只有比家长更坚持,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孩子应该是"听话"的吗?
我们常常想让孩子具有独立、有主见等优秀品质,又往往在实际生活中剥夺了他们的锻炼机会。家长应该允许孩子首先成为他(她)自己,他(她)作为独立的个体,有权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应该仅仅是家长的“代言人。”也许,孩子的每一次决定在成人看来并非明智,但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孩子渐渐有了判断能力。
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家长可以做观察者和引导者,但不是凡事包办者,智慧的家长应该做到:
1、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承担行为自然的结果。
只要不是会危及生命的行为,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比如,孩子要吃雪糕,家长可以提醒他,说早上吃雪糕可能会引起肚子疼生病哦,如果他还是坚持要吃,那就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种方式看起来很残酷,也许孩子真的会因为吃雪糕而生病,但孩子自己承担了这个结果,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吃凉东西会生病、生病身体会感觉非常难受的人生经验,这对他未来的人生是有益的,他(她)会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2、控制自己的情绪。
很多家长会说,孩子太淘气,把我气的够呛。这说明,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的过招中,在情绪上首先输了。孩子的淘气任性,站在家长的角度,可能很生气,但只要换位思考,也不是完全不可理解。孩子行为背后一定有他(她)自己的逻辑,家长应该首先应该保持情绪的稳定,才能妥善处理。很多时候,事件本身并没那么重要,但处理问题的方式很重要,它直接向孩子传递着家长的行为理念和行为方式,这才是孩子真正应该学习的。
3、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做的是对还是错,而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爱孩子应该是无条件的,不要再对孩子说你再不乖我不爱你了之类的话。换位思考,假如有一天我们老了,孩子告诉我们,你再啰嗦再慢腾腾的我就烦你了是什么感觉。我们当然希望不管我们变成什么样子,孩子都能一如既往地爱我们,因为我们有血脉亲情,那么,从现在开始,请对孩子也这么做。如果他(她)某个行为需要矫正,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宝贝儿,我很爱你,但你的这种**行为我不喜欢。表达孩子具体行为带给你的的感受,而不是攻击孩子,这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4、我会遵守规则,但我不会强制你遵守。
在生活中,有时家长会制定一些规则。比如,吃饭时不能看电视,晚上九点钟要上床睡觉等等,而孩子贪玩的天性,导致他们往往不能完全遵守。这时,有些家长会直接强制孩子去执行,最终的结果是,孩子虽然被迫服从,却满腹委屈,甚至苦恼不止。家庭中的规则是家长制定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家长可以提醒,但不应强制,家长可以自己按照规则执行,以此来带动孩子,让孩子慢慢自觉形成自制力,而不是被动的屈服于强权。
5、不打孩子。
这是底线。
打孩子的背后逻辑:我比你强大,当你没有满足我的意愿时,我可以用拳头来表达不满,这种潜在的暗示,会在孩在心中种下种子,当有一天他变得有力量时,也可能选择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孩子不听话,并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孩子身体慢慢长大了,心理却从没有机会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