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悲秋似乎已成天经地义之事,仿佛业已内化文学的一种传统。想到秋天,便初秋的愁绪,深秋的暮气,一点一滴,都渗透在中国的诗词中。“怕逢秋,怕逢秋,一入秋来满是愁。”、“秋风秋雨愁煞人”、“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而“秋风扫落叶”则更添一份悲凉,世故人情,人走茶凉,都在这份落寞中徒增绝望。
然而,唐代对于秋天的感情,似乎都是清凉、爽利的,好像唐代的不拖泥带水,而是干净、利落,给人以振奋,促人以豪情,昂扬的精神面貌和情怀,常常给人以朝气蓬勃的力量。“诗言志”是中国诗歌历为的传统,文人们常常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而唐代诗人对秋高气爽的歌颂。正是唐朝国运蓬勃发展的具体显现。秋风秋雨、秋月秋花,常常不是没有缠绵的愁绪,而是带来清新和凉爽。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亦是如此: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盘云双鹤下,隔水一蝉鸣。
古道黄花落,平芜赤烧生。茂陵虽有病,犹得伴君行。
下了一夜的雨,在第二天清晨终于停下了。空蒙的山里,秋气弥散,清新凉爽。看到鹤飞、听到蝉鸣,望着道路两旁被雨水打下来的黄花。在这样的清冷中,空气一碧如洗,李端即便身体微恙,也仍然要陪着同伴旅行。唐朝以外的秋天似乎都布满了浓浓的愁绪,唯独在唐朝的天空下,秋天带给人的是清冷,矍铄和振作。
刘禹锡的《秋词》更是一扫秋的凄楚,历来耆儒硕德是对悲秋落寞的昂扬赞歌。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道尽了千古的悲秋情结。而在刘禹锡看来,秋同气爽的天气,似乎比春天还要给人以鼓舞。晴空之上,一只展翅高飞的鹤冲天而上,排云的斗志激励了诗人,将他的诗情倏忽间便引到了碧宵之上,瞬间原本悲凉的秋转为高亢的秋。“一鹤”虽略显寂寞,却胜在意志顽强,其豁达的态度,汽车美容精神,令刘禹锡的诗从所胡呤诵苦恼中解脱出来,想到秋天的辽阔、壮美,便会不自觉地吟诵起他的这道诗。
在刘禹锡的眼中,秋天就是如此天高地阔的雄壮。他共有两首《秋词》,除此首描写神清气爽的秋韵外,另有一首描写秋色的诗。两首诗虽然写作重点不同,但是放在一起,却相得益彰,将秋天的骨气与景色,都融化在了舒远与旷达中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明朗的山,纯净的水,夜里的霜,都如此清透、清净。各色花朵也开始渐渐透出浅黄。试着高楼,清气入骨,哪里像春色那样撩人情思,引入发狂。秋日的山明、水净、叶红,凄洁又不乏色彩,寂寞中又有热闹的成分,在这清澈入骨的秋色中,诗人整颗心都得以沉淀和升华,只剩下满腹肃然与深沉之色,岂是繁闹的春色可以。刘禹锡将春和秋放在一起比,写出秋天的朴素、爽朗与纯净。《秋词》其一,志向远大,如一鹤冲天;其二,心地高洁,如明山净水。
更有杜牧之诗《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入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沿着蜿蜒遥远的山路向寒山行进,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我几次停下车来,欣赏这枫林、晚景,被风霜染红了的枫叶,比二月的红花更加鲜艳夺目。秋天的景色如此静美,令诗人深深地沉醉在这片如火的枫叶中。春天的繁花虽然美丽,却没有漫山红叶的热烈和健朗。秋天,就在这灿烂也辉煌的时刻显出了自己的特色。四季之中,秋乃是丰收的象征。诗人的悲伤不过是季节轮换时短暂的调落,而欣赏和眷恋的却是孕育并成熟的果实。
唐诗中,竟边秋日都这般张扬,果然像刘各锡所说“秋日胜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