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朋友圈被一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屏了,作为一个感性,泪点又特别低的人,眼泪止不住的往下落,一方面哀叹这个年仅五岁的小女孩怎么就要遭受这样的痛苦,另一方面为她有这样一位爱她的爸爸而感动。
罗尔就这样由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变成了我心目中好爸爸的模样。
后来,事情开始反转,罗尔被扒出家境并不困窘,并且有三套房之多。
这个时候我已经认定罗尔是一个好爸爸,是一个善良的好人,听到此类言论,难以置信,同和发帖的楼主狠狠的吵了一架,认为他不应该亵渎一个男人对自己女儿的珍视之心。
不久,罗尔对这些房子以及“卖文救女”给出的回应是:深圳的房子是要留给儿子的;东莞其中一套是现在的老婆名下的,另一套是以后养老要用的;写下救女儿的文章,是将来留给女儿看的。
言语间是这样的理所当然,表情中没有后悔与羞耻,只有一脸不以为然。
对一个利用大众同情心“诈骗”的人深信不疑,这让我万分沮丧。
在此事过后,我开始思考当时的心理与想法。
在有证据表明罗尔是“欺诈”之后,依旧坚持相信这其中有某些误会或者直白的认为这是对罗尔的抹黑,这显然不是因为熟人之间的笃信,我并不认识罗尔,也不是为了面子而将错就错,从始至终周围没有一个人知道我对罗尔的认同。
思来想去,发现“罪魁祸首”是我最开始站的立场。
起初认为罗尔是好父亲,在接下来就不断找证据为他的好父亲属性做支撑,同时摒弃那些关于罗尔的负面的言语。
一开始的立场,扰乱了我的判断,误导了我的想法。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
站在讨厌一个明星立场上,连他头发丝的弧度都会觉得厌恶;
站在讨厌外地人的立场上,他们即使微笑也会觉得笑里藏刀;
站在大男子主义的立场上,女人就应该相夫教子足不出户。
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蒙洛迪诺提出这样一个理论: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现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
毫无疑问,相比“律师机制”,“科学家机制”是更加理智、更加优良的思维方式,遗憾的是,当你站定立场时,就已经将“科学家机制”这种思考方式排除在外了。之后的所有思考,都是在“律师机制”驱动下进行的。
一旦站了立场,就相当于有了结论,人就会不由自主的从这个结论出发,去观察,评判事情,不在乎事情的真相,不在乎事情发展的轨迹,只找寻那些能够支持自己结论的证据。
你的结论或许是错的,但是为了支持自己的看法\想法,你会寻找各种证据证明它是对的。
你的结论或许只对了50%,但是为了支持自己的看法\想法,你会寻找证据证明它是全对的。
就像有色透明纸只能透过同色的光一般,人会选择性的关注那些能够证明自己结论的证据,而忽视那些与结论相悖的证据。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言语窃铁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铁也。俄而,鈇其谷而得其铁。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铁者。
翻译成白话就是“有个人的斧头掉了,他认为是邻居的儿子偷得。看他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贼,眉宇间神色像是偷斧贼,说话的样子像偷斧贼,从动作到态度,什么地方都像偷斧贼。不久,这个人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斧头,再看邻居家的儿子,就哪里都不像偷斧贼了。”
这个人正是先在心中暗下结论——邻居儿子是偷斧贼,然后不断寻求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想法——从行走方式到动作态度。
上学时学到此文,大家都当做笑话来读,过了这么多年才发现,原来大家都是这个傻子。
自媒体圈目前最流行的是个性鲜明、言语犀利的文章,比如“女人就要对自己好,倾家荡产也要对自己好”,比如“朋友圈中质疑你的人都是SB”,比如“父母皆祸害”,等等。
这一类文章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立场,赞同的人会因为文章复合自己的立场而大加赞赏,不赞同的人则会因为立场原因而对这些文章厌恶不已。
毫无疑问,站在相同的立场上,这一类的文章读起来是非常爽的,每一个毛孔都仿佛被熨帖着,可是这样极端的立场并不是什么好事,很容易让人被带到沟里。
拿不断被吹和被黑的中医举个例子。
有人认为中医一点用都没有,国家早就该废止这种“骗术”,那么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会注意亲朋好友中谁因为吃中药吃出问题了,哪一味中药中又含有某些致癌成分了,甚至还会从一堆不知真假的服用评论来证明中医的无用,对某些证明中医能治病的文章\言论嗤之以鼻。
有人认为中医药到病除,国家应该大力推广这种古老的医术,那么在 日常生活中,他会关注中医又在哪些领域取得了什么成就,亲朋好友的什么病因为吃中药治好了,常常因为外界对中医的不好评价而愤怒。
事实上,跳出各自的立场我们会发现,中医在治疗某些疾病上,确实比西医要效果好,比如治疗痢疾、月经不调等病症,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中医是经验科学,加之目前中药材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许多情况下,几幅汤药下肚,也确实难以见到作用。
中医没有一部分人想得那么一无是处,也不是另外一部分人认为的灵丹妙药。
许多鲜明的观点,其实都是有另一面的,而另一面不一定是错的,更多的情况下是,两种观点互为长短。
长期站立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下意识屏蔽对立立场的证据,只看自己想看的,只听自己爱听的,狭隘、偏执接踵而来,看的是只有一半的世界,听的是只有一半的声音,在极端中不断沉沦。
立场这个东西没人逼你站,不妨试试站在事情的中间,用自由眼光看待,世界本来的样子远远比透过有色玻璃纸看到的要来得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