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我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在每个春节返乡的时节,一天天数着日历盼归期?
当列车播报前方即将停靠家乡站点时,你迫不及待整理大包小包,早早在列车门口等候?
在车站见到迎接的亲人时,你是那么激动欢欣;卸下行李时,你是那么释然愉快?
第一天,你的主题是吃吃吃:为你留着的香肠腊肉;特意为你蒸了一整天的香芋排骨;还有年初全家人一起做的葡萄酒……
第二天,你的任务是见人:爷爷好奶奶好,叔叔伯伯大家好,三姑六婆个个好……
第三天,你睡到快12点,赖在床上,眼皮挣扎中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回来?
我不知道你有多少天假期,但再例行一天吃吃喝喝的任务,对我来说都是煎熬,我竟渴望回到钢筋水泥间的写字楼,我竟暗暗发誓永远不回来。
即便,我知道,明年春节我还会无比期待归家,然后又如此怀念大城市的车水马龙。
我来自一个小城镇,青山之下,绿水人家。那悠然快活的小镇生活和怡然自在的田野风光是我创作的重要源泉,也造就了我的乐观和单纯。但也就是这样的小世界,给我烙下与大城市格格不入的印迹。
我家境很一般,家人和镇上大多数人家一样,求得衣暖饭饱,便心满意足。大把的空闲时间,最喜欢的是打牌、喝茶和看电视剧。
偏偏我最反感这些娱乐项目,从小最爱的是读书,加上受到学校老师鼓励,自小发愿要去北京读大学,然后在北京工作、安家,脱离这些低级趣味。
生性好强的人大多说到做到。我上学时总是班里最用功的那一个,即便身体很累,情绪很坏,我也能做到埋头读书做题。我后来辅修心理学,才明白,青少年时期的这段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性情的冷漠和极强的防御心。
皇天不负苦心人。虽然我读书期间尽用的笨方法,所幸老天怜悯,我如愿被北京一所知名学府录取,念了颇有“钱”景的专业。
大学前期,我过得并不愉快。我受挫太多。同学们关心的明星、时尚、旅游……我一窍不通,在这所自称中国最国际化的大学里,我蹩脚的英语口语一度成为我无法逾越的心理障碍,这或许也是促使我大二决定辅修心理学的原因。
另外,那段时间,诸如《寒门难出贵子》、《我奋斗了XX年,不是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这类文章流传很广,我看时很受触动,但更恐惧自己就此养成自闭自卑的性格,所以决定通过心理学来开始自我治疗。
某些人士通过术语把心理学说得玄乎其玄,其实在我看来许多治疗方法都是有共性的,比如溯源。
自大学起,每次回家我都会腾出一天走一遍小学时的上学路线,再走一遍中学时的上学路线,然后把上学期间爱吃的食物再吃一次,或者把曾经逗留过的书店、文具店、精品店再转一遍。你或许问我,不该人是物非,去者已矣吗?那你太不懂中国的城镇了。
或许这几年,我们的小镇人民也开始网购,电脑成为普通人家也能购置的设备,更多的潮流品牌和店面入驻当地,但小镇人民是不会变的。他们享受城市文明扩散带来的便利舒适,但他们更习惯在物质文明带来的衣暖饭饱后从未改变的生活模式。所以,电脑在网购之余的功能是可无限播放的电视剧播放器和更多玩家的麻将平台。
直到现在,我每次重走这些路线,看着沿途每年的变或不变,我的心还是会痛。一方面随着所受教育内容的升级,和日常学习工作接触人事的改变,我慢慢习惯了大城市的节奏、生活和文化;另一方面,虽然我学会面对自己的恐惧,学会承认幼时这种生活环境给我带来的视野心界上的狭隘,但我还是无法否认我依然对这绿水青山,淳朴人家存有爱意。
走在当年上学的路上,我经常恍惚看到当年的自己就在身边,背着书包,虽然背着沉重的梦想负担,但还是蹦蹦跳跳,一脸天真浪漫。我不禁想起宫崎骏《岁月童话》中的大龄女主角,寻梦乡野,却对上五年级时的自己念念不忘。但她在想法皈依乡村,我却在挣扎逃离故乡。
我无意缅怀,我的追溯是为了成为想成为的自己。我一度软弱不堪,面对与故乡或童年有关的主题就逃避,反而把脑子弄得像浆糊,黏黏糊糊,一团混乱。
我也不打算因为这些经历给我客观上带来的局限而悲观无助,放弃“治疗”。虽然每一次的自我剖析、解构和重组都痛得有些让我不知所措,但也只有这样,我才能实现自己的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更加开阔健康和阳光的人。
我学会和家人保持人格上的独立,虽然有时他们无法适从,但作为世上最爱我的人,他们永远愿意给我沟通的机会。我写这些,不是为了批判故乡,更不是为了改变任何人。我反而是想提醒自己,学会包容。我依然不赞同某些生活模式,但我不再歇斯底里去驳斥,我能在他们打牌、喝茶和看电视剧时,继续看我的书、写我的字、玩我的音乐,休息空隙,我也会给他们送上一杯茶,让他们注意身体。
其实我很感谢故乡,如果不是这青山绿水的纯净,也不会让我在灯红酒绿中,保持对至真的追求和坚持;如果不是祖辈这自我保护般的安于一方,也不会让我那么深刻地意识到格局和眼界的重要性。
只是,每次独自站在乡间开阔的田野,看着无际的蓝天,渴望融为一体时,我深知,我虽恋这山水,但早已无法融入其间的人事,最好的故乡停留在记忆中,或许,回不去的,才叫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