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湖学校“幸福百分百课程”
一.漕湖学校育人目标
培养科技见长、多元发展、具人文底蕴、有责任担当与合作精神的幸福少年。
二.“幸福百分百课程”达成的具体目标
通过深化学校课程改革,逐渐构建九年一贯的“幸福百分百课程体系”,具体目标如下:
1. 百分百学生通过校本化国家课程,发展基本学力;
2. 百分百学生掌握基本礼仪,具体到入校、教室、走廊、食堂、卫生间、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等基本行为规范;
3. 百分百学生获得一项科技或劳技项目式学习体验,养成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4. 百分百学生参与过艺术项目式课程学习,具有基本的艺术欣赏能力;
5. 百分百学生参与过项目式体育课程,成为有定期运动习惯的少年;
6. 百分百学生参加过学校的社团活动,发展出个性化兴趣或爱好,并养成积极向上的人际互动技能;
7. 百分百学生背诵100首古诗词和完成100本经典书籍阅读,成为有传统文化赏析能力及较高阅读品味的少年;
8. 百分百学生在9年时间里,完成生涯教育相关课程,成为有初步生涯发展与规划意识的少年;
9. 百分百学生参与过学校七大节日,养成最基本的公开场合表达、表现自己的能力;
10.百分百学生有一次服务社区(会)经历,养成主动参与、服务社会的基本意识。
三.课程的功能与具体分类
完整的课程结构图
幸福能力的发展基础,是基本学力,因此“幸福之基”是校本化的国家课程,达到 “启智问学”的目标——以学科启发多元智能,发展终身学习的基本学力,“问”指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学”,孜孜不倦积累知识。
幸福能力的发展需要科学精神,是科学探索能力,因此“幸福之理”是科学、技术等多学科的融合课程,达到“格物明心”的目标——在基于儿童经验的基础上,开发跨学科、多学科融合课程,在体验与探究中追求科学、自然世界的规律,回归事物本源,保持科学研究的初心。
幸福能力的发展需要健康的体魄、较高品格的审美能力,因此“幸福之趣”是项目式艺术、体育课程,重在发展学生的艺术审美、体育精神,以及健康的休闲意识,积极向上的与人交往互动的能力。
幸福能力的发展需要基本心中坚守基本良知及行为规则。因此“幸福之道”是课程化的德育,立德树人,“止于至善”——幸福不能仅仅在于追求“所得”的低层次的快乐,更应该是自我实现与利他过程中的不断精益求精的自我发展。
四.实现步骤
1.主要考试科目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形成漕湖学校校本学案与作业;
2.艺术体育探索项目式课程,以校本开发+购买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学校每一个学生都有个性化艺术体育学习经历;
3.学校德育课程化。注重学科育德,关注课堂上师生、生生关系外,逐渐进行系列化主题班会、系列化主题教育活动(安全、国防、爱国主义等)、生涯教育等课程的开发。
4.逐步形成校本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学分制+学业成绩相结合,在过程性评价中发现和指导学生,发展基本的自我规划能力。
五、实施原则
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学科学习和体验式、项目式学习相结合。
多尔(W.Doll)强调,“学习不是行为的变化,而是基于人的反省性思维的人的成长”。“学习”不是“本本主义”的概念——学习≠读书≠背书,也不是“活动主义”的概念——学习≠唱唱跳跳。“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和训练的过程,更是理解和创造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心理内与心理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社会建构。建构主义关注知识与经验、过程与结果、生成与预设、主动与互动、自立与合作的内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