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非暴力沟通》第二章《疏离生命的语言》,文中一个章节谈到道德评判,评判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一种形式就是做比较。
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无论是平时的工作还是学习,人们似乎都比较喜欢做比较。
“你看看邻居家谁谁谁考了多少分,你怎么只考了这么多分”,“你看看你同桌演讲的多好,你怎么什么都不会呀!”类似这样的话恐怕是诸多家长经常给自家孩子说的,于是乎就有了“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本身无所谓褒贬却听起来有些刺耳的词出现。
在众多家长看来,自家孩子永远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好,自己孩子逊色三分;“别人家的孩子”会唱歌跳舞,自家孩子五音不全;“别人家孩子”听话懂事,自家孩子让你操碎了心······总之,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你是绝对不会再生一个这样的孩子的。
况且,这样的比较不但收不到教育效果,反而往往会起到反作用,你不比较,自家孩子还沉浸在父母疼爱、家人关心之中,一比较,父母没有了耐心,失去了爱心,有的只剩下责备和训斥。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孩子也失去信心。
家庭教育是这样,工作会学习中也是这样。我们也经常做比较,男同志比收入、比职务、比职称,相同的年龄,他的职务比你高,你生气,他的工资比你高,你更生气。“我的工作比他还出色,凭什么提拔的时候提的他,而不是我”,“他平时只知道拉帮结派、阿谀奉承,为什么副总的位置却给了他。”
女同志比身材、比容颜、比老公、比孩子,人家老公帅气又多金,自家老公土得掉渣;人家老公逢节必送礼物,温柔体贴,自己老公不懂浪漫,傻帽一个;人家用的化妆品精致昂贵,自己用的化妆品低劣便宜。有了比较,就心生妒忌,回到家中,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看什么都觉得对不起自己,到头来非得闹得鸡飞狗跳不可。
学校的郑校昨天学习回来,几个人在一起聊天,郑校说今天给他们授课的是李希贵,当同学们听说今天授课的是李希贵时,昨天晚上连夜在教室里面开始占位,真的找到了大学上课的感觉。他说李校长给我们讲到了他的个人成长,讲到了十一学校的发展历程,说他三十岁就担任了高密四中的校长职务。当听到郑校说李希贵三十岁就担任了校长职务时,身旁的郭主任、王校扑哧一笑,抬头望向远边的天空,一副无奈沮丧但又自嘲的说到“三十岁当校长,咱是不可能了”。是呀,在场的几位早就过了三十而立的年级,都在岁月的磨刀石上留下了痕迹,头上那一片片白发,脸上那一道道皱纹,不正是被粉笔染成的、被岁月的刀刻下的吗?
你看,如果没有比较,几个人的聊天还是欢愉的,有了比较,就一个比一个惆怅了。
所以,不要在本该奋斗的时候做比较,有些事情是分不出对与错、好与坏的,把心态放平,把心田种好,拥有梦想并向梦想不断前行,竭尽全力即可活得精彩。
就像书中所说:在对与错的区分之外,有一片田野,我将在那里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