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讲了两个观点,一个是朱熹、张居正的说法,孔子很少谈论利与命与仁。因为有利就有祸,命要听天有命,改变不了,也不讲。仁,世间万物的总体,太大讲不了。所以就很少说。
另一个是钱穆的观点,孔子很少谈论利,只赞同命和仁。只是让你接受命运安排,做事要分清大事大非。
接受命运,是把握命运的前提
原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华杉详解
这句话有点小“麻烦”, 因为有两种不同的解读。
朱熹、张居正、刘宝楠都说的一样, 而钱穆却提出了不同的认识。我自己的理解, 倾向于钱穆, 所以把两种说法都学习一下。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很少谈论利与命与仁。
朱熹引用了程颐的注解:“计利则害义, 命之理微, 仁之道大, 皆夫子所罕言也。”
张居正注解说, 夫子平时教诲他人, 虽然言无不尽, 但有三件事是很少谈的, 利与命与仁。利是人情之所欲。学者谋利, 则廉耻之道丧; 治国者谋利,则争夺之祸起。所以孔子不跟人言利。
命是气运之流行。生死祸福之类, “悠远难必”, 没法说你的命怎么样,所以孔子不跟人算命。你的命怎么样, 默以听之, 听天所命。所谓尽人事,听天命,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你只管努力就行。老是怨天尤命, 说自己的命好不好, 没意义, 所以不谈!
仁是心之德, 是世间万善的总体, 道理太大, 一言难尽, 跟人说不清。所以孔子只讲具体的事, 就事论事, 不跟人讲那么多大道理, 怕他跟不上。孔子自己都不敢以仁自居, 前面的《述而》篇有言: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 则可谓云尔已矣。孔子也不轻易以仁许人, 从来没给过一个活人“仁”的鉴定。
那钱穆给出了什么样的新解呢?
首先是断句不一样——
子罕言利, 与命, 与仁。
孔子很少言利, 只赞同命与仁。
虽然在朱熹和张居正的解读里我也学到很多, 但我更赞同钱穆的断句和解读。孔子确实是比较少讲命, 子贡也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因为太深奥了, 他一般都因材施教, 不跟人讲那么多。但是, 《论语》里谈仁的地方很多很多, 还专门有一篇《里仁》是谈仁的。
“子罕言利, 与命, 与仁。”孔子不跟人言利, 只是要你接受命运的安排, 素位而行, 只凭着大仁大义的大是大非去做。用王阳明的话来说, 就是我心光明, 内心强大。努力追求成功, 也能接受失败。
我们都爱听“改变命运”这种说法。可如果没改变, 你能接受吗? 如果一心想改变, 你就能改变吗? 不能接受失败, 不认输, 是最大的危险。炒股炒破产的, 都是不认输的。表面上的“不向命运低头”, 往往是利欲熏心, 不择手段, 不惜代价。人们都不爱“低头”, 但是不低头能行吗? 我们总得有敬畏,总得要低头。
能接受命运的人, 才是踏实努力的君子;不接受命运的人,往往是无所忌惮的小人。
接受命运,是把握命运的前提。
我喜欢钱穆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