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创新是以秒计的,而扎克伯格的节奏是年。
facebook如今是摊上大事了。
俗话说的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一家名为“剑桥分析”的公司,从小扎的脸书获取了5000万名用户的数据,造成大面积Facebook用户的稳私泄露。
再加上这次的用户隐私泄露,跟美国大选又扯上关系。对美国总统特朗普不满的用户,几乎把facebook喷成了渣。
虽然小扎的认错态度诚恳。
但是facebook的市值还是蒸发了近500亿美元。甚至面对两万亿美元的罚款。
Facebook做错了什么?
2017年小札曾经承认,facebook偏离了原先的轨道,处于巨大的困境之中:
我们想阻止所有错误与滥用,但现在执行的政策与防止滥用的工具有太多错误。
扎克伯格的表态,其实已经昭示出社交媒体正在面临一个巨大的转折。
根据相关广告数据机构统计,2014年到2016年美国大型选举的数字广告支出,已经从不到1%的比例上升到了22%。
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大数据有多么厉害。但是掌握了大数据,实际上就拥有了操控人心的力量。有一些为政治服务的公司,会利用数据来做用户的精准投放。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个人在facebook上浏览和枪支有关的信息,点一个赞,这个赞就被数据的监控方捕捉,大数据,将会分析此人的政策倾向,过不了几分钟,希拉里反对持枪,川普支持向的消息就会出现在这个人的浏览网页上。
实际上,从2016年开始facebook就一直深陷舆论的漩涡:从涉嫌美国总统大选,到校园欺凌,到传播虚假信息,到广告内容泛滥。
有大量用乎抱怨:
公共内容(广告)比你的朋友和家人的帖子还多。
facebook的囚徒困境
facebook如今是否能够度过危机?只有看facebook,是否还能重新赢得美国民众和政府的信任了。
但我个人并不对此看好。
吴军教授曾经在他的《浪潮之巅》里面提到过关于公司的基因定则。
他在里面讲述了为什么苹果公司没有办法对像安卓一样,对其他的应用程序开放,只能够接受IOS系统的app。这是由苹果公司本身的商业基因所导致的,使得他成为一家卖硬件的公司,而不是依靠软件而盈利的公司。
那么同样的,facebook的盈利模式就本身就决定了,它很难解决上述的问题。
另外一个疑问就是,facebook的囚徒困境: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只有一个监管问题吗?难道facebook没有相关利益吗?
facebook的盈利模式是这样的:它通过获取用户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向用户投注,精准投放广告,并允许第三方使用这些数据来支持他们的业务,facebook就因此而获利。
想让狼不吃羊,而只指望着狼的自控力,是不现实的一件事情。
扎克伯格在这件用乎数据泄露事件后也公开承认,他其实在2015年就已经知道这件事情,并没有公开,只是私下里要求第三方删除数据,但没有想到,“剑桥分析”并没有依照要求处理。
这样的事情其实是在情理之中,作为盈利方,facebook很难为了用户安全等原因而将商业客户往外推。
而在新年愿望中,扎克伯格也传达出他对于区块链技术的期待。区块链技术中两大特点也使得它在新一代的社交媒体中拥有巨大的颠覆性。
1,去中心化
2,用户信息的高度保密
iveryone能否取代facebook?
去中心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不但扎克伯格对此颇有想法,微信的掌管者——张小龙也提到:
我们从很早以前就一直坚持我们的平台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我觉得去中心化与其说是一个平台的策略,还不如说是一个概念,这个观念代表着我们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但是iveryone是否能取代facebook成为新一代的社交媒体,主要还是看这两点。
第一,用户对于个人隐私和个人数据的敏感程度。
令人失望的是,中国大部分民众对于facebook事件的漠然,其实凸显出中国用户对于个人隐私的不在意。
马云曾经在2017年的阿里巴巴演讲会上提到大数据——大数据将替代石油和其他的能源成为最重要的人类进步推进器。
但是大部分的民众并没有意识到个人数据即价值。并且大部分中国用户已经习惯于自己的隐私被滥用——被各种各样的电话骚扰,被微商刷屏,虽然觉得烦人,但似乎并不是不能忍受。
但是好消息是90后,特别是95后对于个人数据和隐私的敏感程度已经大大提升。“阅后即焚”的成功其实也昭示着,对于新一代来说,接受区块链的隐私保护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腾讯发布的《95后秘之隐私观报告》称,95后上传的头像,填写的地址和生日等个人资料,只有六,七成是真实的。
95后是隐私观更强的一代,他们防范父母的程度超过想象。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个性。
而另一个方面,对于个人数据,大部分用户也几乎不在意其价值。
facebook每年广告的收入是630亿美元。基本上占其总体盈利的98%。而这一部分巨大的收益,实际上是由整体的用户互动产生的。也就是说,我们在facebook上的活动,社交,发图片等等,世界上都在为facebook这个巨大的经济体盈利。但我们的劳动和付出却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回报。
大部分的民众对此习以为常,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互联网的免费政策,我们忽略了这种免费政策下我们应得的利益。
在《乌合之众》这本书里面,提到了群氓的集体心理。
举一个例子,一个想要征收新税的立法者,他是否应该从理论上选择最公平的方案呢?绝不应该这样,在实践中对平民大众来说,最不公正的或许才是最好的与此同时,假如他是最不显眼,貌似最不烦重的,他才是最容易被接受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间接税不管多高,总是会被民众所接受,因为每天为消费品缴纳微不足道的税,根本不会妨碍民众的习惯,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如果带至于工资或者其他任何收入的比例水,这一次性支付一笔可观的数目,就算就算新税法从理论上来说比其他税要低十倍,他也会引发一致抗议。
而这种情况也是iveryone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iveryone采用的用户=广告商的模式,实际上去掉了中心环节,将广告收入交还给用户,但用户却对此缺少感知力,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得到了多大的好处。大家已经习惯注意力被收割的状态了,并且并不认为自己的注意力是值钱的。
相反,由于iveryone提出的自由贸易政策——就是说在一开始的时候,既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反而使用户感觉非常的难以接受。
记得一个故事,有一个调查员问一位农民:如果你有100万的话,你是否愿意上交给国家?农民回答:愿意。调查员又问,如果你有1000万你是否愿意上交给国家?农民回答道:愿意。最后调查员问,如果你有一头牛,你是否愿意上交给国家?农民回答到:不愿意。调查员很吃惊:“为什么一千万一百万你都愿意上交给国家,但是一头牛你却不愿意呢?” 农民回答道:“因为我真的有一头牛。”
其实大部分的人就像这个农民一样。对于尚未得到的财富,并没有看成是损失。人们更着眼于现在,而非未来。
还是重复我在上一篇文章里面提到的观点,互联网用十年的时间教育我们学会了免费,指望七天的时间改变习惯是不可能的事情。
iveryone任重而道远。
要解决上述的问题,iveryone需要解决以下三点:”
1,培养用户对个人数据的敏感。
2,让用户养成付费阅读的习惯。
3,绕过用户对于损失的厌恶心里。
第二,iveryone的成长速度
目前基于区块链的社交媒体平台开始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能否走到最后,还是需要看平台本身的成长和迭代速度。用户已经因为互联网的普及而变得更加的挑剔,懒惰和喜新厌旧。
怎么样在处理好区块链技术和提供好用户体验中找到平衡是一件需要不断摸索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iveryone或者是币乎跟主流媒体平台比起来,在用户体验上都相去甚远。很难吸引到圈外的用户。
虽然区块链媒体平台可以提供很好的经济奖励机制,但是这种机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还在验证之中。
同样重要的是,Facebook,BAT等巨头是否打算进入区块链行业来分一杯羹。
对于拥有更多流量的主流媒体来说,恐怕很难做到和初创企业一样“all in”。但同样的,他们也拥有区块链初创企业难以企及的优势。Facebook的扎克伯格公开表明自己对区块链技术的期待,并且打算进行小规模测试。同时今日头条似乎也有同样的打算。
iveryone作为一个初创企业,面临的是各种各样的竞争,不仅仅来自于同跑道的对手,同时也需要关注一些新出现的技术,因为有时候打败口香糖的不是另一个牌子的口香糖,而是智能手机。
这场赛跑无人知道终点在哪里,但是看着iveryone的工作人员日夜奋战,周末也不休的状态,我们也不得不感慨:区块链创业,连睡觉都是一种浪费。
我是朵朵的朵朵,内容挖矿初级矿工,愿和你一起讨论媒体链的未来,你觉得区块链技术是否能颠覆Facebook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