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几本书,忘了是哪一本上面写着“撕日历”这个事,每天看着日历越来越少,离年底越来越近,这样可以让人更加珍惜时间,当时觉得有道理。
试了三天,撕日历确实有种仪式感,好像今天这个日历撕了,这一天你得过得充实,所谓充实不是把自己填的满满的,套用昨天梁实秋的话:闲要能闲的有滋味,忙要忙的有价值。自此,决定把“撕日历”这件“小事”变成我珍惜时间的“仪式感”。
这样会提醒自己,每一个今天都是一去不复返的,人只能往前走。把今天过好,解决好今天的问题,安顿好今天的自己,读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书,比如我最近要大量阅读关于社会的多面,以及不同作家、电影导演对于“社会的多样性”的解读,用这段时间来弥补自己成长当中这部分很有意义的知识的缺失。比如从现在开始可以给孩子在家庭里设置两门课:“对社会认识”课,遇到一些有争议的事件,可以全家讨论;第二“关于自我认识”这个我也在学习中。我以前不爱看小时先太长浪费时间,其实生活中好像我也没有多爱惜时间,也是浪费了,所以从看鲁迅的短片《狂人日记》开始。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所以需要看什么书、做什么事,自己决定就行,因为那是发自你内心或强烈或微弱的声音,你知道你需要什么“养分”。
昨天学了梁实秋散文中对于谈话的艺术,那么看书的目的一是思考,二是觉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事情,就要用,升级自己的思维和习惯模式,否则你读那么多书除了心理是个安慰,有什么价值呢?读书养性是个持久的事,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要吸收一些智慧的声音,选择有价值的书,和智者做朋友,让朋友带领你成长?怎么成长?去做,解决问题,改变,反馈,形成习惯。那么自昨日起,不管我写文章或者说话,都要试着遵循这个规则:善谈和健谈是两码事。谈话和写文章一样,要有主题,要有腹稿,要有层次,有头尾,不可语无伦次。这样时间久了,与人沟通,写文章都会开门见山,思路清晰、敏捷,不罗嗦。
“撕日历”,你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朋友,希望在你的陪伴下,我珍惜时间,碌碌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