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这一集,标题就很有吸引力,因为它比较具有冲击性,我们都习惯了要“广开言路”要“允许不同的声音出现”要“听得了不同的意见。”从小到大,我们听惯了这样的教诲,也能信手拈来所有“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的正反两面的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也知道很多由此而得来的成语,正面的我们叫“闻过则喜”“从谏如流”“虚怀若谷”等等,反面的我们说“刚愎自用”“顽固不化”“独断专行,”“冥顽不灵”等等。
那么,听还是不听呢?李沆给出了比较鲜明的操作方法。
1.自己不行,只会空谈的人的建议,不听。
2.现在挺好,一旦改动会影响很多人利益的不听。
3.不是我局里的人提的意见,不听。
联系生活实际,我觉得很有指导性。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自己哪样都没搞好,但却总喜欢指导别人,婚姻,事业,亲子关系,看起来侃侃而谈,实际却完全不切实际,这样的人的建议会有什么价值?
一个集体或者关系里,大家都遵循的文化或指导思想,正让其顺利的向前发展着,突然听了某些建议随便调整,就可能改变整个局面,这就像高考之前,学校提醒家长不要随便改变孩子的饮食或生活习惯一样,一个小的改变就有可能引起孩子身体不舒服或者其他麻烦,带来无法预测的麻烦。
有一句话说“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不是当事人,谁也不知道内部打底发生了什么。不是当局者,没处在那个位置上,谁也不知道哪一个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或者这个行为意味着什么。
提意见的人有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有的是出于自己的投射,有的是基于自己的体验,这些都跟对方无关,也不可能真的给对方带来实际价值。
就像“祖孙骑驴”的寓言故事,每个提意见的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按自己的价值观表达看法。就像“井底之蛙”,因为局限于自己的认知,不会理解井口外的世界无比辽阔,所以也不相信井口外的世界会让一只鸟飞了好久,以至于筋疲力尽,就像有人相信人性本善,就会愿意以善意回应身边的人,也对这世界充满了信任,有人相信人性本恶,就会对所遇之人非常防范,觉得这世界很不安全。
李子勋的书里也说“不要轻易被别人说服”。所以,有时候让自己过的平和快乐,就需要清醒的看待眼下的局势,了解自己,内核稳定,不轻易被别人动摇。
关于建议的听不听,这一集真的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不能盲目的听或者不听,要有自己做的判断,对于自己和提建议的人要有深入的了解,要看这建议是指向自己还是指向他人。要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全考虑进去。
罗老师的这集讲座真的很开脑洞,让我们看到“保守派”保守的东西也是有价值的,“遵祖训”有时候也是一种非常现实的指导方法。看一个人主张什么,先看他反对什么,恐惧什么,厌恶什么。
开卷有益,学习历史,联系现实,以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人性,看清人性,就不会简单粗暴的对待自己和周围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