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分享一个孩子的故事。
我相信这不只是一个孩子的故事,而是很多人,包括成人的故事。
有一个女孩,只要她不睡觉的那节课,她的反应比谁都敏捷,回答问题的准确率也很高,遗憾的是十节课有六节课她都神游物外,或趴台,或凝望窗户出神,只要下课铃一响,座位上就找不到她的人影。
自习课违纪的名单里,她的名字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这种时候她是不会睡觉的,而是要么大声说话,要么离开座位。
有一节语文课,她又故伎重演,整个身子都趴在课桌上,我暗示明示的招术都使过,没用。
于是,下课后决定跟她聊聊。
她来到办公室,斜靠着我的办公桌,双手插裤袋,昂首目视左前方(我在右边),一语不发。
我也一语不发。
片刻,拿了张凳子请她坐下,她狐疑地瞟了我一眼,大概是在揣测能不能坐。
我笑笑,拍拍凳子:“干净的,请放心坐。”
她第一次收回目光看向我,目光里充满了怀疑与探究,随后就看着前面的地板。
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请你来办公室吗?”
沉默。
“我知道你刚趴在桌子上不是不喜欢我的课,对吗?”我只好继续说。
她眼睛睁大,疑惑更深,再次看向我。她应该是想不透我为什么这样说。
“你能告诉我,是什么事情让你刚才上课的时候要趴着才行吗?”
依然是沉默。
“你不说,那我猜猜吧,可能有两种原因让你上课无精打采,说得不对你就纠正老师啊。我猜一是因为你的父母经常吵架,导致你很担心,在家休息不好,在学校也没法静下心来听课;二是你的父母对你的期望很高,你觉得自己无法实现而让你感觉压力太大,因而导致无法静下心来,对吗?”
说完,我静静地看着她,等待她的肯定或否定。
还是沉默。
但是,有动作出现,双手手指开始绞动,并伴以抽泣。
随后竟泪流满面。
我给她纸巾,她一把推掉。
稍停片刻,我继续说:“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你很想把学习搞好,你心地善良,经常帮助同学,品质相当优秀!”
我列举了她帮助生病的同学搞卫生,帮助老师搬教具等我看见的事例,一再肯定在老师眼里,她是个十分可爱十分讨人喜欢的姑娘。
她哭得更厉害了。
我说:“老师很喜欢你,也很心疼你!你是值得老师喜欢和心疼的!”
说完又把纸巾塞到她手里,这回她不再推开,接住了。但是依然不说话。
我看着到了孩子午休的时间,心想,正好可以让她平复情绪。
最后,我跟她说:“在父母和老师面前,你就是个孩子,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哭够了就去洗洗脸休息吧。”
她默默流泪,也接受我为她擦眼泪。一会儿站起来,向我微一鞠躬,就起身走向洗手间,同时,没有忘记把自己坐的凳子归位。
之后的语文课堂她睡觉的次数减少,安静和认真了许多。
我知道,这是因为我看见了孩子内在想学好愿望,并加以肯定,给了孩子努力做好的动力。
我更知道,我给的这点动力维持不了多久,她的动力源在她的父母身上。
两天后我跟她母亲见面了,得知因为哥哥身体疾病初中后不能正常上学,父母就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这个女儿身上,努力为这个孩子创造他们能做到的最好,并时时提醒孩子让她来这个学校上学是多么的不容易,强调哥哥不能上学了,所以她要替哥哥争口气,为家人争光。
我问孩子的母亲:“您是想女儿活出哥哥没有机会活出来的精彩?”
母亲点点头,并解释为什么要一个孩子活出两个人的精彩的原因。
我说:“是啊,哥哥的状况确实让人遗憾,女儿是妹妹,身体和学习机会都比哥哥要好。”
母亲又点头。
我突然问:“您哥哥或弟弟妹妹挑不动的担子,突然加在本来已挑着重担的您的身上,您会是什么感受呢?”
这个母亲愣了,随即红了眼圈,哽咽着说:“我会很难过,我挑不动。”
到了这里,这个母亲已能初步感知到孩子的不容易。答应不把对儿子的期望强加在女儿身上。
我充分肯定母亲的觉察,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不能也不应该替别人承担人生。
聪明的你,有没有承担了别人的人生,或者你有没有强迫别人承担你的人生呢?譬如《欢乐颂》里蒋欣饰演的樊胜美,就不得不承担她哥哥的人生;《我的前半生》中马伊琍饰演的罗子君就把自己的幸福全托付给了丈夫陈俊生……
一个人的人生已经够艰难了,岂能再承担另一个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