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孩子居然又放一个星期假。为了不在家放羊,我带着孩子去了一个度假村。
这个度假村的好处就是一站全包,有全天的儿童俱乐部,有精力无限,而且才艺俱佳的哥哥姐姐陪着一群从几个月到十几岁的孩子,做各种运动游戏,创意性极强。
孩子们玩儿的乐不思蜀。如果我想要和她们一起吃晚饭,要提前预约。
“妈妈,我爱你,但是我要想和我的朋友在一起”。8岁的思迪这样说,连5岁的子觅也跟我摇摇手,转头就跑了。
我边笑边摇头,这是孩子们的社交,妈妈得需要懂得放手。
于是,我们在同一个度假村里,过着各自的幸福生活。
孩子们还是会和我一起吃早饭,然后她们就去俱乐部和朋友们汇合,去游泳,射箭,高尔夫,网球,杂技和排练舞蹈,而我去水上瑜伽,然后在泳池边冥想,去美丽的庭院里面做泰式按摩,或者干脆在热带的午后,躲回有空调的房间里,睡足一个悠长的午觉。
度假村很大,我们会不定时地偶遇,我得要从衣服和头发的颜色里面,才能分辨出哪个是我的孩子。我眼看着她们晒得跟泰国人一样黑,小脸因为奔跑而涨红出着汗,却总是在大笑,露着一口白牙。作为妈妈,没有什么比让我看到孩子们开心而更能让我幸福的事情了。
让我惊讶的是,思迪最好的朋友,居然是两个澳大利亚的女孩子。
我从来没有想到她能够说出那么多成句的英语;我也没想有想到,子觅变成了酒店的明星旅客,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员工热情叫着她的名字,跟她击掌为盟,或者干脆就给她一个大大的举过头顶的拥抱。
是孩子们让我这个有社交功能阻隔症的妈妈,在度假村里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我可以和他们一起吃饭,一起喝鸡尾酒,在一起聊天,海阔天空,高谈阔论。
有一天傍晚,她们在游泳池里发现了新到的法国姐妹俩,四个孩子马上玩在一起,放声大笑。
我和她们的妈妈也凑在一起聊天,一时间整个游泳池只听到我们四个孩子在叫,我们两个妈妈跑过去,要求孩子们小声点。
姐妹俩的爸爸从泳池里出来,问我们怎么了?
法国妈妈说:“你看,人家亚洲孩子都很安静,整个泳池里只听到她们在叫,我在让她们安静一点。”
法国爸爸说:“这很正常,那些都是中国孩子。”
法国妈妈有点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那些都是中国孩子不是韩国的?”
法国爸爸说:“很简单啊,你看,永远都有两三个成人围成圈子跟着,而且不和其他小孩子玩的,就是中国孩子。”
正说着。韩国社群来了。
七八个孩子,有大有小,他们带了水球和天鹅状的救生圈。泳池里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几十个分贝,水花四溅。
过了一会儿,我们那四个孩子居然也混入了韩国社区。每个人说着带着口音的蹩脚英语,听不听得懂,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嘻嘻哈哈,笑成一片。
那个法国爸爸看着泳池里,那些由成人精心陪伴的中国孩子们,说:“看了吧,人家中国孩子才不会跟我们的孩子混在一起,玩成这种疯疯癫癫的样子。”
在很多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人是非常腼腆内向,总是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社群中,拒绝和别人交流。
然而事实上,这是一个外界的错误判断,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并不是腼腆,而是患着心热面冷的社交恐惧症,在陌生人面前找不到破冰点,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
我记得我刚到法国,读语言都是各个国家的留学生,大家会凑在一起用很烂的法语聊天。可是只有中国学生永远是自己,不和别人混在一起。
有中国学生愤恨地说:“外国人不理我们,他们就是歧视中国人,谁让咱们没钱!”
班上有个台湾女孩子,她和外国同学都玩得来,毕竟都会讲中文,跟我关系也不赖。
有一次,课间的时候,几个外国同学没看到她走过来,把她迎面撞飞了出去。他们把她扶起来,然后长舒了一口气说,“幸好是你,吓死我们了,我们以为是个中国女生。”
她问,“你们为什么这么害怕中国学生?因为你们不喜欢中国吗?”
外国同学说:“不是啊,中国很神秘,中国人也很神秘。中国同学根本不想和我们玩儿。他们总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只和会讲中文的人聊天。”
当她跟我说了这些以后,我真的是大喊冤枉。初到法国的我,是有多么渴望认识更多的朋友。可是面对着陌生人。我自卑我恐惧我没有底气,哪怕心中已经呐喊成了渴望,我还是只能板着木脸木纳地站在圈子外面,丝毫不敢向前。
幸好有那个台湾女生,在她的鼓励下,我也开始主动地去和别的同学聊天。
我才发现原来和陌生人讲话是一门玄妙的技术,首先需要一点勇气,克服自己;其次需要一点眼色,找到合适的话题和时机,把自己嵌到谈话里;然后还需要一点功底,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晰;最好还有些技巧,斗个包袱,提高注意力。
作为社会群体动物的人来说,语言总是让我们畅快淋漓的快乐的源泉。就算有时候,我们讲的别人不同意,那也没关系。有交流有沟通,有来有往,就总是能开心无比。
对于一个人来说,在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之前,难道最主要的任务不是让自己的人生,可以过的幸福,舒畅欢愉么?
一个人自然可以在孤单中坚韧地长成玫瑰,但是比起孤独来说,每个人更需要相互陪伴的柔软。但是要知道是相互陪伴,各自努力,各自付出。在这世界上,任何一种关系中,没有人永远付出,也没有人只能接受。
可是,世界真实的样子,和绝大多数被爱圈养起来的中国孩子们的成长历程,正好相反。这些孩子们从小到大,被过度保护,从来都不需要自己主动去争取,只需要顺从着接受,不需要付出,不懂得付出。
这些年,在各国频频出状况的中国留学生;前些天,凌晨四点钟把妈妈叫起来演示的“番茄炒鸡蛋”的广告创意;现在已经有两亿多金领高龄剩男剩女;十几年持续上扬的离婚率,甚至满地乱跑,用可乐洗钢琴的熊孩子,被过分保护的孩子们长大,问题比想象的更可怕。
这些被爱养大,追捧惯了的孩子,特别想在社会上,要得到亦如家庭中的认同。他们会特别的善良,分外的敏感,分外自卑,分外的脆弱,面对世界不知所措,在社会中,无法找到自己定位的支点。
就算是拥有比一般人更加优异的技能,却像幼儿一样不会设防和辨认。的确,让一个已经成年的青年人,重新去学习儿童期就需要开始训练的人情冷暖,总会笨拙无比。
和人交往的时候,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他们不知道说停,他们不敢说停,他们分不清曲直,他们特别容易相信别人,因为长在无菌的环境中,他们以为世界早就大同。
度假村的儿童俱乐部里面,有个儿童游泳池,只有30公分的水深。
中午我走过的时候,看到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抓着栏杆,使劲地往里看,原来泳池里有小喷泉,孩子们都开心地在泳池里笑成一团,而她的身后是正在对峙的父母。
爸爸犹疑地说:“我们也送她去吧,和小朋友一起玩,很开心啊。”
妈妈坚决地说:“不行。你看看,这么多小孩子,只有三个工作人员,看不住的!”
我走出很远了,那个小小的身影还执拗地趴在栅栏上,看着一院子的热气腾腾,不肯离去。
人生在世,我们总在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可是何为养,又何为育?
养,是让孩子吃好穿暖,安全长大;育,是按照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
人是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生物,被养大,可以独自活下去,这仅仅是完成人类的生物性;找不到在社会立足的支点,建立不了在社会网络中的联系,无法在社会中独立,社会性不完整,其实,不能称其为人。
在今天的中国,父母们十二万分地关心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一直到营养过剩;父母们二十万分精心督促孩子们学习日后的生活技能,一直到人定胜天;精疲力竭,焦虑过度,全力以赴养孩子的父母们,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育,去关心孩子们作为一个人的能力。
其实,英语不会,数学不行,长大了也可以再学;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来说,面对着仅仅是生活质量的问题而不是活不活得下去问题;然而对于全部的孩子们来说,那些深深浅浅的性格缺陷,在成年之后,却成了永远也无法补齐,总在漏水的短板。
为人父母,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孩子。可是究竟什么是才是父母最致切的爱?
说来说去,我们都是被爱圈养的孤独小孩,捧着一张心热面冷的臭脸,可怜兮兮地等着被翻牌子钦点。
说去说来,过分的保护,就是扼杀;过分的安全,是一种窒息;过分的关怀,是会夭折的虐待。
愿你的孩子,不仅仅只有一个叫做孤独的朋友。
愿我们的孩子,可以活得快乐,有人的特质,更有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