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成本?成本就是放弃的选项里的最大代价。
一看到这个解释是不是不明就里,那我们来举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吧!一个高中的毕业生,他有两个选择,一是上大学,二是选择就业。他选择就业,那就放弃了上大学,那上大学以及上大学后那不可预知的未来就是他放弃的代价,是他选择就业的成本;而如果他选择上大学,那就业可能取得的收益就是他放弃的代价,是他选择上大学的成本。那些放弃了的机会,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变量,那需要我们的合理猜测,但每一个面临的选择自然都是经过了一番的衡量。
为什么会在高中毕业时选择就业呢?可能是考上的大学不太好,那旁边就会有一些声音不停的在告诉你,反正这类学校里出来的学生最终都是在外打工,早打跟晚打不是一样的吗?于是,一部分人就选择了就业。你看每个人的选择不一定就是出自自己内心的选择,很大一部分是别人给我们设定的,那就是说你选择的成本其实也不是由你来决定的,他很可能是由别人帮你来决定的。
那为什么有一部分人在高中毕业后继续深造呢?而且其中还不乏家庭贫困的学生。那会做这样的决定,那了那些高大上的书本理论外,最大的可能是这些家庭(指贫困家庭,或者说是无力支持上大学的家庭)在做这样的决定时,他们考量的不仅是货币支出成本(上学期间的学杂费以及各类生活支出),还有上大学掌握更多知识而带来的各类转机,他们更在乎的是那些需要靠想像才能实现的理想。所以,所谓的成本不仅仅只有货币成本,而且还有各类隐藏着的机会成本。
有一部分高中毕业后选择就业的人员,在工作多年,走上了单位领导职位后,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了,于是选择辞职就读于各类大学。那就意味着他之前在原单位的所有经历都要清零了,这让人在选择时很难以下决策。但是我们要紧紧记住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所以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已经付出的各类经历,才能会更好的做出选择。
从以上几个小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成本的大致概念:
第一、成本就是众多选项中放弃的最大价值;
第二、放弃的选项是未发生的选项,有些只能靠我们的想像;
第三、成本并不是完全由自己来定的,它是由别人帮我们决定的;
第三、货币成本有别于全部成本,诸如时间成本、在大商场购物可能多花费货币,但可能节约时间、减少麻烦……
第四、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曾经一直以为经济学离我的生活很遥远,但是自从听了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后,我才明白那些生活中我们所作出的选择,都是自知或者不自知的权衡取舍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