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并不是上帝所致使的,而是由自己的每一次选择而产生的。
尤其像佛家所说的“因果关系”,这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但我并不相信上帝,我是一个无信仰者,但我依然相信一句话“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而这句话,恰恰就是一种因果,亏心事会导致鬼敲门的情况。就像我们,在命运里面的每一次选择,都会成为后面的结果。你生命的每一刻钟,都在指引着下一秒钟的结果。
关于简·爱这本书的第一卷,首先,我认为这个故事,是为了让我们相信简·爱,她是一个命运悲惨的人,她出生后,可以说是一手烂牌。但放在现代,我认为简·爱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具有心理疾病的小孩。当然,在当时书本编纂的时候,可能大家还没有这个意识,只是想指引大家,即使是悲惨命运,只要相信自己能熬过去,能相信上帝,内心深处有信念就可以解除这种悲惨命运的延续。
或许我的观点比较悲哀,我认为,即使是相信了上帝,但是,仍不能相信前路一定光明。我个人认为,在命运的齿轮里,每一个机会都稳稳捉住,它不一定使你成为一个生活更滋润的人,也有可能发生突变,在压力太大的前提。
回到这本书,关于第二卷,简·爱的生活开始有了起色,她努力地学习,相信上帝能指引她的光明,在她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时,她到了其他地方成为一名家庭教师,她遇到了她爱的人,当然,他也爱她,后来他们终于可以结婚了,却又产生了插曲,她不能与爱德华结婚,这是出于她相信的信仰。
在我的角度看来,我认为简·爱的想法过于执拗,书里所说上帝的指引不过是她如何选择的一种借口。或许当时的观念确实没有现在发达。但是,我不愿意相信书本里所说的,任何人都应该遭受一种可以使自己蜕变的磨难。在每一个优秀的人身上,或许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我认为,没有任何人天生就应该受到命运的磨难的。而除了不可抗力因素的磨难以外,每一次选择,都会导致后来结果的产生。在简·爱选择离开爱德华的时候,她能够理解,她和他都会痛不欲生。我相信每一个曾经尝试过喜欢别人的人来说,都会经历恋爱的甜或暗恋的甜,但却不会不经历舍弃的痛苦或者误会的挣扎,尽管最后的结果有可能是一辈子的爱慕。
简·爱离开的原因似乎和道德很有关系,但是我认为,相爱的人,不应该舍弃爱情,而应该排除难点,双方各自拿出自己最有勇气的武器,去把荆棘斩断而不是去做一个弱者。
在这本书的第三卷里面,简·爱遇到了自己的亲戚也和爱德华结婚了。但我认为,简·爱的这种结婚是自私的,是不道德的。她是从自己自卑的角度,去和爱德华结婚的。爱德华瞎了和瘸了以后,她才放下自己心中自卑的地方,和他在一起。对爱德华来说,可能他觉得爱情更宝贵,但是从我读了整本书的角度来看,作者试图强调上帝的重要性以及不怕吃亏和吃苦的情节。而我是认为,简·爱把她自己的自卑建立在她的内心深处,或许,她的内心有一个别人不能触及的痛楚,她骨子里实际上我认为是懦弱的。只有相信自己值得好的人,你身边的人和事才会愈来愈好。的确,她没有抛弃爱德华,但更多的原因我个人认为,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她想成为救赎者。没有任何天生就是应该被救赎的,亦没有任何人,天生就是救赎者的角色的,而简·爱从她自身的经历,在她二十岁以前,她以为受了苦难就会有所成功,相信上帝,可使人越来越好。
但是我也说过,我是一个不相信上帝的人。其实简·爱是自私的,或许她没有想过后来爱德华会成为一个残废人,但是,如果她不曾经逃离爱德华,事情的走向与结果或许会完全不同。而且,简·爱是一个很自私的人,她的自卑小孩在爱德华面前一直放大,直到后来,爱德华有缺陷了,很享受成为他的天使。假设第一次结婚不成功的时候,她的爱德华已经是一个残疾人,会不会完全不一样呢?所以我还是回到我们的标题,我们的命运,都是由每一个选择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