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百度;豆瓣)
棉花糖实验,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博士(Walter Mischel)在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
受试者是4~5岁的小朋友,研究人员告诉这群孩子:盘子里只有一颗棉花糖,如果现在吃了,那就只能吃一颗,如果等15分钟后再吃,你就会多得到一颗奖励的棉花糖,那你就可以吃到两颗糖了,具体选择由你自己决定。
研究员说完之后就关上门走了。大概三分之二的孩子在门被关上后几秒就立刻把棉花糖给吃了。不过,也有等一分钟、二分钟以及多几分钟的孩子。但是,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彻彻底底的等了15分钟。
研究员对这群孩子进行了几十年的追踪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棉花糖,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其他指标。在集中注意力和推理能力上面的表现都比别的孩子好,抗压能力更强,更少地出现例如犯罪、肥胖和吸毒等不良问题。
然而,现在有疑问提出,自制力,而非战略策划能力(strategicreasoning),是否是影响行为的因素之一。
这个实验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证明了自控力和“延迟满足”的能力,对个人成就的影响。对心理学、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在2018年5月,纽约大学的泰勒·瓦特、加州大学的葛瑞格·邓肯和权浩南,在心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一遍论文,推翻了“棉花糖实验”的结论,并得出了一个结论,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取决于延迟满足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
有评论者认为:严格来说,棉花糖实验说明的是:在学龄前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后延迟满足的能力、自控力也更强。后续那个"学龄前延迟满足能力越强的孩子长大后个人社会成就更高"在统计学上只能说是有相关性,但并不具备因果关系。而且,在《棉花糖实验》这本书里,作者也提到了,在实验之后的半个世纪里,科学研究又发现了一件事:自控技巧是可以锻炼的,个人可以通过训练提高自控力。
棉花糖后续实验:父母守诺与否,影响孩子的自控力
在棉花糖实验之后,罗彻斯特大学教授Celeste kidd对这个实验进行细微改变。在将孩子带入实验前多准备了下前奏。
她将孩子分为两组,让孩子们和她的同事一起画画,旁边放着一盒画笔。
每组有一位同事告诉孩子们:"你们可以用这些旧的画笔,也可以再等会,我再去拿些新的过来。"
几分钟后,一组的同事带回了全新的更漂亮的画笔,另一组的同事对孩子们说:"对不起,我记错了,我们没有新的蜡笔。"
同样的情况又重新经历了一遍,这次将画笔改成贴纸。在经过两轮前奏后,kidd将孩子们引入了棉花糖实验。结果是同事两次都兑现承诺的那组通过的测试的比例要比另一组高四倍。
这个实验证明:父母对孩子信诺与否,影响了孩子的自控力。
当孩子一直生存在"说到做到,不食言"的环境下时,孩子就会更加愿意自控,因为他相信。相反,如果孩子生活在"出尔反尔,连哄带骗"的环境里时,孩子就不会选择自控,他会更加相信先到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