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特别想谈谈认知差距这个概念。
很神奇,最近一直在频繁接触这个概念,一则是笑来老师的专栏,反复提到认知这个概念,元认知能力,就是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二是最近看傅盛的文字,认知三部曲,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
傅盛认为,人分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而人和人最大的差别就来源于认知的差别。他认为,只有自我否定,保持空杯心态,一个人才有可能真正成长,实现跨越。
人的四阶段,大一的时候就知道,仅仅是知道而已,很快就抛到脑后。而空杯心态,初入职场的时候,就被反复告诫,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但实际呢?在一路职场过来的路上,感觉自己遇到了诸多不顺,总觉得会遇到一些猪一样的队友,时不时的质疑企业为何会容忍这些SB在某些关键岗位像蛀虫一样危害着企业发展,特别是,经常自己的想法受到这些人的打压,明明自己有道理,但似乎命运的天平总偏向于他们,年轻气盛,不理解,满心埋怨。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非常影响工作积极性,让我对工作的热情不高,也不愿意在工作中全力以赴(心想着反正也要被辜负,某些人什么都不做,只是吹吹牛就得到领导的赏识),最终的结果是,对自己美其名曰孟母三迁,不断变化环境,但依旧找不到我的理想环境。
现在看来,我的理想环境,真的就只是乌托邦式的理想而已。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你无法要求一个社会全都是好人,没有坏人。当然,何谓好人,其实都没有明确的定义。那,你怎么能要求一个企业做到完全完美,每一个员工都是充满智慧,一心为企业好,拼命卖力工作,团结友爱,为了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呢?
因为年轻,认知短浅,所以思维才偏激,经常容易着道,被自己情绪所左右,冲动做一些傻事。
也许是最近书读的多了些,又不断受到笑来老师专栏思想的洗涤,再加上每日坚持跑步,清空了大脑杂乱的思路,今天上班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转变。
同样的人,同样的事,没有任何变化。但,发现自己更擅于倾听了,耐心的听大家怎么说,把说的对的及时记录下来,关于细节,不懂的及时请教相关的同事;除了记录方法以外,元能力也在随时启动,在分析,为何同样的事情,我汇报的时候领导很不耐烦(抛开对我的偏见不说),但是我同事汇报的时候,领导就能接受呢?这之间有什么差距,用了什么技巧呢?是表述的方式差距,是沟通技巧的差距,还是所用材料的不同呢?我之后可以如何改善?
还有前段时间一直焦虑的某件事情怎么做,觉得完全不可能,因为这个还冲撞了领导,觉得领导SB,不给资源支持如何完成任务。但今天跟其他部门一个小姑娘聊天,才无意中发现,有些事情原来很简单。她的方法就是在各种群里活跃,寻找一些有意向的合作方,再私聊合作意向,双方都有痛点,又彼此互补,然后一拍即合。而我的之前的固有思维就是一直要从企业内部找资源,觉得没资源就操作不了;另外就是自己憋空心思,想破脑袋,根本没有任何好的解决办法。清空自己,多请教别人,多跟不同部门的人聊聊,突然间之前困惑的点,有了很多新的解决方法。
只是短短不到一周而已,我对工作的态度及工作方法已经有了颠覆性的改变,我想,这只能归功于认知的改变,之前的自己,把曾经的经验生搬硬套过来,却没发现完全不适应新公司,所以觉得很受挫,没有信心,压力很大;但转变思维,突然发现豁然开朗,有很多方式来提升自己,会收获不一样的成长。
需要继续做认知升级,不断践行,不断反思。相信才会进一步拉开认知差距,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