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万维钢老师的得到专栏,购他的《究竟是什么》系列图书,向很多人推荐过他的作品,因为每学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比如这个话题,刻意练习到底是怎么回事?
人最后的成就不是“练习+天赋”,而是“练习×天赋”,一项是0,最后的结果就是0。对训练这件事来说,真正的关键根本就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
刻意练习,可以用在很多地方,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等等,因为它几乎是我们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最佳途径。
刻意练习的具体内容,总结为四点:
1.只在学习区练习;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只在学习区练习
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的做自己做不好的事。在舒适区内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内做事才叫做练习。
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它具有高度的针对性训练者,必须随时了解自己最需改进的地方。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知识或技能,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困难点。
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教学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真正的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徒弟。
掌握套路
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他们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技能是人脑中的一种硬件结构,是“长”在人脑中的。
随机应变才是笨办法,定式和成语典故、数学定理一样是人脑思维中的快捷方式。对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的高低,关键要看掌握的套路的多少。
练大脑比练身体更容易取得大成就,因为大脑神经元连接是可以改变的!你再怎么练,也无法改变自己胳膊腿的结构,可是你可以让自己的大脑长出各种复杂多变的“网络形状”来。
练习是对人体的改造。用什么方法才能迅速的让技能套路长在身上呢,关键在于两点: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对于学习来说,你想要学什么就应该练什么,功夫就在功夫上。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重复训练,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时,常常会不知所措。
训练必须要有针对性,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必须一切从实战出发,且有明确的每次训练要完成的目标想要掌握一项技能,要像运动员一样不停的练习实战动作不停的比赛,而不是不停的看录像。
随时获得反馈
一定要有反馈。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不知道。
没有测验,你的知识只是幻觉。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可能会非常不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需要一个旁观者来指出自己注意不到的错误。哪怕只有一个审稿人,双方往来只有一次,也能让一篇论文的质量提高不少。
立即反馈。培养一个科学家,或者培养任何人才,光有反馈还不行,反馈还要有“及时性”,要让实践者立即得到反馈意见。
直觉只有在环境友好的状态下才好使,所谓环境友好,就是其中有短期的反馈,比如预测明天的天气,第二天你就能知道结果,急诊室医生对危急病人的快速抢救也是如此,能不能救过来马上就知道。
只要有快速反馈,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你就能培养出专家的直觉,能够眨眼判断。
老师的作用。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
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要对错误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约翰伍登,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经率领 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NCAA(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冠军)。为了获得伍登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他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
结果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之中,6.9%是表扬,6.6%是不满,而有75%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他最常见的办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这样的训练就好比练武功,一招一式都需要有人随时纠正,若不对就马上改,避免错误动作变成习惯动作。
这位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每次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只给学员非常具体的及时反馈,他要求所有训练都做好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
好教练仿佛有一种诡异的知道学员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见面,也能指出学员在技术上最需要什么,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的提供高度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真正的人才不是靠院系课程考试大纲的设置培养出来的,培养人才的有效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学徒制。师傅带着徒弟参加一个实际的项目,徒弟在试错中提高。不管是科研、工程还是艺术,都是如此。
一个教育体制的关键不在于往学校里投入了多少钱,而在于其能否提供了足够多、足够好的动手机会。
一个好的教育系统应该让学生干什么呢?至少应该做以下这些事情,自己调研相关知识;独立或者跟人合作完成项目;到相关企业实习,把知识用上;写论文。
刻意练习不好玩
学习时间长不等于用功,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环境。
成绩好的学生必须在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中单独学习。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时间才是有效时间。
更进一步,哪怕这个学生以前的成绩很差,只要在这个学期做到了,在安静的环境中单独学习,那他的成绩将在这学期获得提高。
刻意练习不好玩,它要求练习者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如果你觉得你在享受练习的过程,那你就不是刻意练习。
认为在打打闹闹中学习的人很酷,这是非常愚蠢的,能够特别专注的干一件事才是最酷的。只有建立在刻意练习的基础上,总的练习时间才有意义。
如果你想学点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找本书,最好是正规的教科书或或者专业著作,然后老老实实找个没人的地方坐下,反复读,而且还要自己整理笔记甚至做习题获得反馈,如果你坚持不了8分钟,你就不适合学这个。
练习需要重复,而重复一定不好玩。教育需要全面,而娱乐一定只关注其中好玩的部分,所以,娱乐跟学习必然是不相容的,如果你在娱乐,你就不是在学习,你可以用娱乐的手段号召人去学习,但娱乐本身绝对不是学习。
教育哲学家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认为其中必然有各种约束的介入。他们认为学习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不可少,个人兴趣要让位于集体的利益。要想获得出色的思辨能力,对年轻人来说绝非易事,它是异常艰苦卓绝的斗争。
所以,电视和电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手段,但不是好的教育手段。与刻意练习有关的理论,也并不区分“我要练”和“要我练”,你只要按照要求练就行了。
兴趣与基因
“感兴趣”当然并不一定说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兴趣,只要愿意练,也能练成。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自己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
外部动力纯粹为了赢或者纯粹为了让家长满意,不能长久的提高成绩。外部刺激有短期的作用,但是不可持续。
如果能建立起兴趣,我们希望这个兴趣能在练习过程中随着练习的能力的提高,练习难度的增大,而越变越强。
先天因素远远大于后天因素。首先,任何一种能测量的体征,包括智商,兴趣爱好,性格,体育,幽默感,甚至爱不爱打手机,这些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天生的。
其次,后天环境对智力和性格的影响非常有限,先天因素是主要的,后天因素是次要的。
越是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基因对孩子的影响越大;越是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越大。
所以一个人爱好什么喜欢干什么,能死心塌地的在什么方向上刻意练习,基本上是天生的。
自然选择给了每一个人不同的基因,而人可以出去寻找自己的基因所喜欢的环境,也就是那些能给我们“自私的基因”提供最大的生存和复制机会的环境。基因决定喜好,喜好确定我们追求什么。
每个人都有天生的不同兴趣,区别仅在于有的人足够幸运,能够在比较早的时候就找到适合自己兴趣的环境,而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找到。找不到,未必是这个人不行,更大的可能性是整个环境都不行。
寻找适合自己兴趣的环境,把自己的基因发扬光大,这就是进化论告诉我们的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