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芝/文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如今,手机对学生身心的危害,越来越被大家认同,不把手机带进校园的要求,如阳光般照亮了家长、老师的心,大家一致拍手称快。《通知》下发了,实施成了难题,采取什么方式促使学生自愿不带手机进校园,心甘情愿“人机分离”呢?
1.营造手机不进校园氛围。利用宣传栏和板报宣传手机不带进校园的好处,电子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拉条幅,写大字,营造轰轰烈烈的气氛,学生被这浓浓的氛围包围着,自然会引起重视,燃起热情,参与到这热烈的活动中。
2.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召开班队会,讲述带手机进校园的种种弊端和不带手机进校园的好处。开展辩论赛,通过辩论,加强对手机危害的认识。开展以“小手机,大危害”等为主题的手抄报制作活动和以“手机,我想对你说”等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以“红领巾”广播和国旗下讲话为良好契机,号召学生现身说法,讲述自己迷恋手机带来的害处以及恰当使用手机取得的进步,用事实说话,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唤醒沉溺手机的学生。
3.开展兴趣社团活动。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兴趣和能力,转移对手机的依赖。创客、纸浆画、轮滑、竖笛、篮球、乒乓球等社团都深受孩子们喜爱,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中大显身手,渐渐从虚拟的世界中走出来,投入到现实的兴趣中,增强本领,增强自信。
4.成立“手拉手”督查组。此组负责监督查找系列举措中的“漏网之鱼”, 对个别“顽固分子”以说服帮助为主。采用“手拉手”帮助法:首先对他们长期沉迷手机,形成的“手机控”“上网瘾”一时难以戒掉表示理解;然后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掰饽饽说馅”等方式,从心理上感化,从思想上软化,从行动上助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他们早日从痴迷手机中醒来,做到不带手机进校园。家校联动,形成合力。
5.召开家长座谈会或利用家长微信群,向家长说明手机对孩子健康和学习造成的影响,争取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在校认真听讲,把健康和学习放在第一位,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多措并举,使孩子们从思想上认清危害,从行动上摒弃依赖,配合学校营造“无机校园”,做健康、自信、阳光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