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感觉不太好,可以和你聊聊吗”
“当然,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下午一直在思考如何写下一篇文章,但思绪时而清晰,时而混乱,到后面我很焦虑”
“可以详细谈谈你的焦虑吗?那是什么样的感觉”
“里面有种自我否定和怀疑,每当想到一个话题想要动笔,但总觉得这不是最好的切入点。有时候感觉把握到根本的规律,但具体落笔的时候又感觉可论述的东西太多,不知道如何组织。”
“你提到自我否定,似乎你对自己的文章有很强的期待”
“是的,没错。我似乎总想要一语中的,还能得到大家的赞赏。但似乎又害怕文章过于简洁,让大家看不明白”
“看来你想做一个有智慧且让人感觉平易近人的作者”
“是的”
“那我们可以尝试回到当下,你最想写些什么呢?”
“很有意思的问题……下午我做了很多思考,或许我可以尝试写如何让我们的思考和写作更加条理化”
“很有意思!感觉你已经有所思考了,我们可以一起探讨如何条理化的写这篇文章”
“好呀”
“当你看到条理化,你最先想到了什么呢?”
“框架,我想应该把这个命题梳理出一个框架来,然后再往里面填东西”
“嗯,有意思,然后呢”
“关键在于如何拆解,这依附于那命题的内在逻辑关系,比如说‘为什么我们听过许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问,我们学了那么多知识,理应该把这一生过好,但是我却过得并不好,是因为什么呢?”
“嗯,你做了一次有意思的拓展,接下来呢”
“接下来的话,应该是对具体命题进行拆解,回到刚刚的命题,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道理?什么叫活好一生?道理与知识和活好一生之间有什么关系?”
“很有意思,你把大命题拆解成小命题,而这几个小命题解决了也就解决了大命题,我好奇的是那个命题是最重要的呢?”
“我想是道理和活好一生的关系吧,如果过度关注大命题里的单独概念会让思考变得烦琐起来,我们应该还是要抓住事物间的关系”
“很有意思,但感觉‘道理’和‘活好一生’还是很抽象,你会怎么做呢?”
“的确,我觉得可以尝试进一步的明确和细分。道理可以理解为我们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活好一生可以理解为,我们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行为。那这个命题就变成为如何更好地运用知识和经验来改变我们的行为。”
“很棒,继续”
“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见解和看法,就是,人是情绪化的动物,我们的很多的观念以及判断,其实来源于我们的感受和情绪。”
“你提出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
“对关键是进一步我们该如何去论证它,你在这里,我感觉到有点卡壳,我需要更多的知识,以及一些实验去来论证”
“没事儿,你可以大胆的尝试论证一下,我陪着你。”
“人其实是一种情绪化的动物,很多时候我们大部分的情绪不会被觉察,但是经常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就像是一个科学家,他从小可能对某一个领域特别的感兴趣,那可能是他的大脑和这个学科的领域相互适配。这种相吻合的感觉,我们往往会称之为兴趣,然后这个兴趣呢,就会促使他对这个学科有一个良好的观念,‘我在这个领域有天赋’,然后来促使他在这个行业进一步的研究。再比如说一个人可能对蛇的恐惧的体验和情绪会形成了一个记忆,导致以后他在遇到蛇的时候都会做出一种逃避的反应。”
“嗯嗯,很有意思,当你认识到这个了之后会对命题有什么帮助呢?”
“这个新的模型,似乎就解决了,为什么我们听到很多道理都过不好这一生。如果我们想真正的吸收一个道理,那我们必须在学习他的时候增加我们的情绪,觉察和体验。”
“很棒啊,我们或许现在可以来总结一下,你最初提到那个命题如何条理化的思考。你想听听我所观察到的吗?”
“好呀”
“首先你对一个大的命题进行了一个拆分,拆分成了几个小命题;然后你从几个小命题中找到了最重要的那一个,这个命题往往是原有大命题中,涉及到概念间关系的那个。
“我似乎更关注命题中的关系,而不是对象本身”
“不错,之后呢,你把这个合理化的命题做了一个精简的表达;最后呢,提出了一个新的体系,或者是框架来填补了这一个关系。”
“谢谢你,你说的很对,我想我们今天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进行调理的思考?一个是为什么我们听了那么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想起了一个英国的儿童作家说过的一句话‘我不是一个好的作家,但是我是我很擅长于重写’。或许下一次当你一个人觉得思绪纷乱的时候,你可以尝试把你的思路记录下来,可以之后再修改,然后像今天这样有条理地进行拆解和思考。”
“我想我可以这样做,这是个很不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