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奴隶社会的一篇文章突然让我想起了些许东西。
记得儿时自己还有着对苦难大众的悲悯之心,那时心里暗暗想着,将来我要盖养老院,安放那些颠沛流离孤苦无依的老人,使他们老有所养。
稍长大些,我知道很多乞讨的老人原来并不穷困,非但如此,他们更是有组织有目的地利用大众的怜悯。
尽管如此,我还是在内心为“广厦”留下了一片空间,大约也是自己走出了祖父母的庇护,也隐约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很多自己。
渐渐的,我希冀将来自己能有一番成就的事业。比如将服装设计、图书这些系列搭售起来,梦想着自己去运营一家公司,每月通过员工自愿或者企业公益捐赠为偏远区儿童送去一丝希望。
后来,我真的长大了。我知道不奋斗的梦始终是梦,不会变成现实。自己开不了公司,更是不能真正帮助别人脱离那些穷困之境。尽管看到那些拥有大爱的人依旧敬佩涕零,但越来越避免看到那些场景和事迹了。
慢慢的,我开始关注个人成长,离这世界上其他的牵绊越来越远。我不敢去想也忘了去想。受限于更多的经济因素,关注的也更多是经济问题。世人都在追求极度的娱乐化,自己终于也看清了这些,却又要朝着现实奔去了。
这篇文章来得很及时。是否我们都失去了对苦难的关注和悲悯?是否我们正在追逐的是有意义的?还有我们更青睐的选择是出于本心还是?
生命的意义是体验,不只是自己的人生,更应当是整个社会的苦难与幸福。
愿能永怀悲悯之心,赴这场生命之约。
2018-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