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组建成长共同体?
在回顾成长共同体第一季的运行情况前,我先简单地谈谈组建成长共同体的缘由。
其一,源于我多年当老师的成长体会。那时候没有系统的学习,缺少有经验的老师的带领,也缺少一种共同成长的氛围,视野也不尽开阔,走了不少的弯路。如果后来者可以有很好的带领,一起读书研习、行走实践,就更有可能走得更顺、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其二,源于对这些年学习与积累进一步实践的设想。近年来对于咨询和教育的学习,让我自己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充分受益,便觉得这样的经验可以分享给更多的同事,也寻找到更多的同行者,彼此陪伴、彼此照亮,行稳致远。如何来分享呢,就希望启动这样一个实验性质的团体来推动。
其三,源于对“青蓝工程”进行升级的想法。多年前,我们引入了“青蓝工程”这种一对一的师徒结对形式,起到了较好的传帮带作用。时过境迁,我们来到一个追求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的共建共享的新时代,我们需要进行升级,用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去推动教师的职业发展。如今,许多学校开始成立“名师工作室”,我们的共同体还要超越这样的设置,形成超越技术技能、面向全人、共创共建共享的成长形式。
其四,源于对教育梦想和幸福的追寻。朱永新先生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在普通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无数的学校、教师及学生受益,但在职业教育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从事职业教育,被定义为一种类型教育,创新和探索的空间异常广阔,未来必然大有可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如何有特色,如何做研究,如何有贡献,如何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如何在成就学生们幸福中找到自己的一份幸福,成就一份长远的教育事业,我们可以或许从此共同体出发,追寻梦想。
2、成长共同体是怎样启动的?
在运行前期,我草拟了成长共同体的方案。这个方案只是初步框架,会在未来的实践中逐步调整和丰厚。这个方案也纳入了学校人事安排的“大师工作室”规划,我们按照初步方案进行了预报名,采用了先到先得的抢报方式。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这种自愿抢报的方式组成了目前新老结合的八位成员——范丽、刘英、范玉婷、舒丽华、袁兵、张艳玲、辜杨、余俊。我将从去年参加的新教育大会上带回来的石头分享给每一位共同体成员。在袁兵老师的创意下,我们发现这些石头可以在光亮的照耀下发出玉一般通透的色彩和质感。于是,我们将我们的共同体比喻成是“成玉之旅”,希望我们每一位都可以从石头修炼成玉。石头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来自于这次教育大会的主题——一锅石头汤。希望大家共同付出、共同分享、共同创造,熬成一锅幸福美味的石头汤。
我们还举行了发书和用具仪式。我给每一位共同体成员精心准备了礼盒笔记本,让每一位伙伴都说出参与共同体的期待,再精心书写在本子的扉页送给大家。我们邀请学校三位校领导为大家赠书和笔记本,由校党委书记、校长黎文勇同志亲自签名赠予所有成员一份热情洋溢的致辞。
3、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我们的共同体全称其实是“教师跨专业成长共同体”,我们计划在两年完成八个主题,包括自我内观与觉察、师生关系建设、班级创变、教学实践、特殊学生成长与关照、家庭与社群支持、教育伦理与反思、完整生活与未来。相应地,就分成八季,每季三个月。在第一季的成长,可以用“三共”概括,就是共读、共写、共同学习生活。“三共”的成长模式是朱永新先生总结提炼并由许多老师实践出来的,我们的这次方案也刚好暗合了这一模式,更让我们感到走对了路子。
共读
这一季我们读了三本书。第一本《致教师》采用自由进度的方式各自阅读,各自书写感悟。第二本《我们为什么做教师》采用了同步推进的方式,每天聚焦在某一章节,进行共鸣讨论。第三本《教学勇气》难度有所增加,采用轮流领读分享的方式。大家在微信上用语音进行领读,其他伙伴进行文字分享。
共写
在共读中,我们同步进行了共写。大家主要使用简书APP进行书写。一开始会觉得有些困难,慢慢地越来越流畅。我们的书写大概是围绕读书心得、教育教学、生活感悟来进行。大家根据第一季的“内观觉察和自我成长”的主题真诚书写、反思成长。在这三个月里,平均每人完成了3万以上的文字书写。其中的一部分便选在这个集子里。
共同学习生活
这里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共同聚会。每周五午间,我们会聚在一起共同渡过大约两小时的团体对话时间。第一次是团队组建和融合,后面有八次是轮流对每一个组员进行进行个人访谈,帮助对组员所期待探索的个人议题进行梳理和觉察,其他伙伴做见证式的分享。另外,还进行了一次公开分享和共同体运转的讲座介绍。我们的访谈议题,除了涉及教师身份的教育生活,还会涉及到伙伴们自己愿意用来分享的个人议题。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伙伴们愿意在这个安全包容的共同体内去探索一些人生话题。对于每一次的团体聚会。大家都非常的期待。而且每次都觉得时间远远不够。有好多话都。来不及分享。
我们的共同生活,除了学校上班,还有许多的私下交流、线上讨论等等,还包括精心为某个伙伴设计的专门访谈、寻找更有意义的生活。对于有一些较深度的议题,还采取了预访谈的方式先做一部分的整理,在此基础上,再在团体中进行对话。三个月的时间,我感觉过得飞快(也有伙伴觉得过了好久,像是走了好长一段时间的旅程)。如果用一些数据来说话,除了人均3万的书写,伙伴们每日大概投入了1到2个小时时间写作,还有无数次随时随地的反思;每周一次每次约2小时共12次的团体聚会,还有难以计数的私下交流。
4、我们有怎样的原则和特质?
共同体像一个小型的班级或小组,每一个成员各有特质,各有不同,我们允许每一朵花以自己的方式绽开。作为带领者,我清楚地知道,从属于内心的能量才是真正的能量,漫步心灵才能与心灵共舞。特别要留意不要用固有的标准、标尺来看待成员,要进行积极地鼓励支持和理解,还要善于等待,静待花开。我非常敬佩我们这八位小伙伴。大家有的是资深老师,本身也非常优秀,而且为人父母,在家庭、教学和班级管理中任务繁重,压力很大,可是依然倾情投入,热情似火。这种发自内心的成长动力既令人敬佩,又让人感动。几位年轻的小伙伴刚刚投进入工作,显得非常有朝气。他们带着新一代的年轻人的特点,在慢慢寻找属于自己的舒适的教育和生活方式。
大家共有的真诚和努力、开放和共鸣,是我们这个团队的一份基石。在团队的设置里,还有一个特殊的岗位,便是超级观察员。这是这次共同体因为递补队员及谦让而产生的一个破例和创造。超级观察员马丽娜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上帝视角进行观察和反馈,以及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和后勤,帮助团体运转更为舒适和暖心。
在最近的一次回顾里,我们看到了各自的成长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内而外发出来的,不仅影响到我们做老师的教育教学,也改善着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大家也把在共同体里面学习到的理念和技巧运用在教学之中,让同学们受益。大家也反思到最近的一些状态,希望积蓄力量、调整姿态,把后面的路走得更好。我也特别地强调,我们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设置形式实在非常必要,也希望大家继续坚持,如此必有所获。
未来路还长,我们已经行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