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高大全这款男人早就落伍了,现在流行缺陷美。曾国藩即是一例。他那么笨,竟然可以成圣。故曰:曾国藩是可以复制的成功。
一、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
一方面,曾国藩极为笨拙。
曾国藩智商不过中等。这个小偷的笑话侄颇堪玩味。小偷说:“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我们来看这个笑话。说到底,小偷到头来只能是小偷,曾国藩呢,最终出将入相,建立功勋,挽救大清于水火之中,又延续数十年。
曾氏一族天资不出色,其父曾麟书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43岁时勉强过关;曾国藩的兄弟,也都是十年寒窗,无一人考上举人功名;曾国藩本人从14岁开始参加县试,考了7次,23岁才考上秀才,倒数第二名。
与之相比,左宗棠14岁县试,第一;李鸿章17岁中秀才,梁启超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
左宗棠说他才短,学生李鸿章说他儒缓;曾国藩自己也说自己短才,愚柔。他说自己读书做事,反应速度很慢。看起来曾国藩的笨拙不完全是谦辞。
另一方面,他又极为精明。
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建立湘军,在具体的战略战术上,他都高人一筹,最终指挥军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此外,他还善于审时度势。
剿灭太平军后,他的事业如日中天,他却极为冷静,在大盛之中察觉大衰的先机,毅然辞去大权,裁撤湘军。
他精通官场韬略,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
二、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非同一般的精明
父亲教他读书,使用笨方法: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曾国藩的读书笨方法是其父教的。这叫有其父必有其子。不过正是这种笨方法,在曾国藩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其实之前看到过,这种方法并非一无可取之处,记得费曼学习法里就有这一条。正是这种积苦力学的经历给了曾国藩独特的启示。
笨拙有笨拙的好处,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
与之相反,聪明的人不愿意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这样的话必然基础打不好。所以曾国藩的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今天我们常说慢慢走,比较快。可以类比李笑来只字不差地阅读之功。
因此说,基础打得好,“读书立志,需以困勉之功。”曾国藩一生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功底,一步一个脚印。好比降龙十八掌:表面上简单笨拙,实际大气厚重,所向披靡。
曾国藩打仗也是笨办法。以“结硬寨、打呆仗”而闻名。
曾国藩一生待人接物以诚为本,以拙为用。和左宗棠、李鸿章的关系。
曾国藩最有意义的笨拙,还是他的思维方式。这种扎实彻底的思维方式,避免了中国式思维的局限和弱点,而在本质上接近了西人思维。
下面辨析一下中国式思维与西方思维的异同:
中国式思维尚直觉,重体悟,善类比,却轻逻辑。那些才子、文人的思绪常如天马行空,不循规矩,任意跳跃,因此很容易跳过真理与谬误之间那小小的一步距离。
中国式思维的最大弱点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一切,却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在这种整体论的思维方式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总是大而化之,以一言而括万物。总想找到一个窍门,一下子把握宇宙全部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小葱拌豆腐,三下五除二,彻底解决一切问题。
西方思维的最大特别是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西方人从量化分析事物间的不同之处入手,沿着“现象→差别→差别的扩大→精确量化→创新”的思维路径前进,因此能发展出卓越的理性思维,建立起严密的学术体系。
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因其笨拙踏实,达到了一种少有的严密程度,接近一种西人思维。每遇到一件事,他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细细分析。而“正”“反”这两个方面,他也要进行细分,把“正”面再分两面,分析它的正反。同理,“负”面也自有其正反。他把这件事中包含的每一个因素都研究到位,不使有一点含混不清之处。这样分析下去,对这件事物就会观察得分外透彻。
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使他的思维保持着流动、敏锐、积极的状态。 所有这些笨办法,成就了曾国藩的浑厚、开阔、无所不包。
结语:曾国藩是一个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智慧但又有点笨拙的学习型人才。
正直、清廉、智慧固然是正人君子的题中之义,但是圆通、挣扎、笨拙则给他增添了一股人性的质感。
罪感和忏悔意识不一定需要上帝的指引,只需要一颗永不停歇追求成圣的心。
自虐,更时髦来说,是自我鞭策,这一直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西人说:think outside the box.(在盒子外面思考,意即跳出思维局限,进行创造性思维。)
所谓时代之局限。曾国藩若是生在我们这个时代,该成就怎样一番伟业。总之,站在一个凡人的角度,曾国藩的这一生,已经是可圈可点了,颇有可值得学习之处。因为他的学习方法可以复制,他的为人之道可以复制,无他,唯踏实二字而已。别不多言。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第十章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