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看着别人手里的棒棒糖,留着口水,心里想着幸福就是拥有。
长大后,我们有能力买下以前不曾有过的东西,却感叹着拥有未必就会变得幸福。
那些多余的物品,吞噬着空间,也消磨着我们的精力。
而我们只恨为什么不能有更大的空间装下它们,但没想过把它们从住所赶出去,就这样变成物品的奴隶。
难道这就是我们要的幸福?
《断舍离》这本书将教你用简单的方法,舍弃对当下的自己并不需要的物品,切断非必需物品与自己的联系,在断与舍中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过上轻松舒适的生活。
本书作者是山下英子。断舍离是她在学习瑜伽的过程中,参透了放下执念的哲学“断行、舍行、离行”,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的新型整理术。
01. 扔东西怎么那么难?
在作者眼里,只有那些用到的物品才有价值,其他长时间不用的东西,跟垃圾无疑,可以尽快处理掉。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里面涉及到社会、家庭以及个人三大因素。
首先,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物质泛滥的社会。
琳琅满目的商品增加了我们选择的可能,可事实上又让我们在选择上陷入迷茫和纠结。
我们难以判断到底哪样物品适合自己,索性都买来好了,但真正能用上的不多,大都是压箱底的货。
其次,家庭成员越多,越增加我们丢弃物品的难度。
如果家里有三口人,那就得同时面临三个人的物品。我们当然不能随意把其他两人的东西当作垃圾一样随便丢掉,只能妥善处理好自己的杂物,自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最后,从个人层面来说,我们对于打折的东西缺少抵抗力。
商家恰恰就抓住这点消费心理,制造各种促销活动,让我们大买特买。
有一次,山下英子在她独居的母亲家发现一管大号的蛋黄酱,她非常吃惊,因为她怎么想都认为她母亲根本就吃不完,而且这管蛋黄酱还过期了。
她问母亲:“为什么要买这么大一管”,她母亲说:“因为便宜”。
其实,这种大号蛋黄酱原价要500日元,打折后为350日元,而母亲可以吃完的普通大小的蛋黄酱要300日元,但是不打折。
也许我们会觉得赚了,便宜了150日元,但事实上是比平时多花了50日元,结果还没吃完浪费了。
捡便宜的心理让我们的目光往往聚焦于折扣上,却忽视了在这之外需要付出的代价。
看得出来,社会因素让物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家里,家庭和个人原因又迟迟不把杂物丢掉。
作者认为,我们把这些不合适、不需要、不适用的物品留在身边,很难扔掉,是因为执念。
而恰恰是执念,所以到最后我们连去改变的勇气都没有。
02. 放下执念,开始行动
面对这些不用的物品,也许内心会自责,可随即又用“扔了好可惜啊”、“总有一天会用到”来自我安慰。
但那一天也不知何时会来,然后就把它们放在某个角落置之不理。
如果是你,恐怕也受不了这种冷漠的对待。
正如作者说的:“物品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我们想当作不存在,不愿承认的自己。”
倒不如放开双手,让他回归到它们该去的地方,还自己一个喘息的空间。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做到就是扔东西。
可以先从一块省时省力的小地方下手,比如一个抽屉,或者是一个塞了购物小票的钱包。把这些地方收拾干净,以此提高个人行动力。
另外,对于自己拿不定注意的物品就不用纠结了,留到以后再说吧,把那些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扔了。
在扔的时候,完全不需要将其分类,只需要问自己到底要不要就行。
其次是利用三分法进行整理。
拿厨房来举例,大致可以分为食材、烹调器具以及餐具三大类。这三种类型的物品相互独立,不能混淆。
然后还需要进行中等分类。标准不一,比如作者就按其冰箱门上中下三层的结构把食材分为三类。
就这样不断地重复三分法,把物品分得越来越细致,可以避免在整理物品时造成混乱。
最后,用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进行收纳。
1. 看不见的空间收纳七层
如果把衣柜、抽屉这些看不见的空间全部塞满,那要取出最里面的物品就麻烦了,整个就是个大工程,费时费力。
因此需要留出三层空间,当作物品出入的通道,方便拿取。就像在高速公路旁边都会留有应急车道,方便救护车、警车在交通拥堵时可以顺利通行,以防耽误最佳时机。
2. 看得见的空间收纳五层
在书架、碗柜等看得见的地方只需放入占比五层的物品,太多就会影响美观。
比如在批发市场,包包、鞋子见缝插针似的堆放在一起;而在苹果专卖店里,桌子上只是零零散散地摆放少量的商品,不仅减少过多物品造成的视觉压迫,而且能更大程度地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同时还显得有品位。
3. 给别人看的空间收纳一层
比如去美术馆看画展,那些极具代表性的名画大多是单独放在一面很宽的墙上,其他画作则并排放在一面墙上,主次程度一目了然。
利用这种方式,即使是杂物,看起来也像是一件装饰品。
反过来说,就算是再漂亮的画,贴了满满一墙,也会显得杂乱不堪。
通过以上方式的循环往复,在“舍”与“断”中相互交替,留下来的一定是自己喜欢和重要的物品。
请记住,能把“总有一天”变成现实的不是别人,只有你自己。
《断舍离》这本书,告诉我们要重新塑造自我与物品之间关系,转变对待物品的态度,并充分感受自我。换句话说,它是一场探索自我的旅程。
在旅途中,我们得以透过这些有形的物体发觉到自己麻木的大脑,及时做出调整,磨砺个人内在感应力,并以此为契机,窥探到幸福的意义。
我们总在寻找幸福的所在地,其实就存在于我们自己。
虽然在自己身上找到幸福不太容易,但是想要在别处找到幸福是不可能的。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大胆一点,勇敢一点,紧握物品的双手放松一点。把热爱之情倾注于自己喜欢的物品上,对于那些自己不用的物品,就让它去吧,缘分已尽,何必强求。
正如作者说的:
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