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忙自己的事。
也就有更多的自由,至少从时间的角度,可以自行支配。闲暇,做点自己喜欢做的,想点自己喜欢想的。
昨天跑休,晚上做了会力量训练。练腿、肱二头和腹。
上次脚崴好了后,更加注意运动保护,也调整了一下运动计划。改为跑一休一,让膝盖和关节有充分的休息。跑前认真热身,跑后认真拉伸。
不跑那天就做力量训练。
保证每周练一遍各主要大肌肉群。自己属于偏瘦体型,目标从来不为练大肌肉块,主要是想保持身体机能和肌肉与骨骼的活力,再有一点塑形效果就OK了。配合跑步,隔天一练。比如,一三五跑步,那么,周二练胸、肱三头和腹,周四练腿、肱二头和腹,然后周六练肩、背和腹部。周日休息,散步。确保局部肌肉不要连续重复训练,给予充足休息。腹肌恢复得快,所以每次力量都会带着练一下。
力量训练的节奏会随时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训练动作、组数和每组次数也都会适当调节下,以保持身体对训练的新鲜度。
运动,从某一角度,是一条发现自己的路。
我们通常说,自己最了解自己。其实真的这样么?我们到底真的了解自己多少?
运动,能帮我们更好感知自己身体和内心。经常运动的人会慢慢更加了解自己,更容易感受和掌控身体和内心的变化。
所以,也慢慢会摸索到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节奏。
我最喜欢的运动是跑步,户外跑,至少截至目前是这样。
开始,更多的是将它作为一种有氧运动方式,时间久了,就上瘾了。相信,爱跑步的人,一定会有相似的心路历程。
于我,跑步更多的是一种仪式。如同,宗教当中的礼拜。今天跑了,今天就圆满了。本周完成跑步计划了,本周就圆满了。
户外跑,可以体验世界。跑过公园,跑过江边,跑过操场,跑过马路。迎过风,冒过雨。甚至,出门定酒店,首先要了解该地哪里适合跑步,然后在那块区域附近再找具体酒店。
户外跑,更多的是体验自己。为了寻找跑步中哪怕是只有一个小时或半小时的,内心平静。
跑步时,多半会听音乐。偶尔也不听。
跑步时,完全独处,完全自己的一小时。思绪是脱缰的,是跳动的。可能会想下自己,可能会想下家人,可能会想下爱人,可能会想下工作,可能会想下在读的一本书,可能会想下要写点什么,可能会想到冬天要来了,可能会想到今天怎么没有遇到狗,可能会打分一下身边经过美女的身材。也可能,什么不想,完全放空。
说来,跑步和冥想,有很多相近之处。虽然一动一静。但,都是一种对内心对自我的探索。
当然,坚持运动以来,也慢慢的开始注意营养和饮食。尽量科学饮食,早餐必吃,而且一般是一天中最丰盛的,至少一个人时一定是这个节奏。注意碳水、蛋白质、脂肪均衡摄入。多吃水果和蔬菜。晚上尽量早吃,少吃。尽量少油少盐。和父母在一起时,晚餐通常也会早,但会更丰盛,更多的把它当作与家人的陪伴和沟通。
读书,是另一项每天必做的事。而且没有休息日。
白天有空会读一小会,调节一下。大块时间一般是晚上,洗漱完毕后。或者是周末。
会坐着读,一般是在café,边听音乐,边喝咖啡,慢读。也会趴着读,在家里,晚上,关掉电视和音乐,不看手机,静读。
有时,晚上读着读着就困了,果断关灯,睡觉。
有时,被书里情节所吸引,读到凌晨。比如昨晚,一气读了恐怕上百页,一直到把那本书读完为止。
什么都读。没有功利。全凭喜欢,全看心情。社会已经很功利,希望读书离世俗远点,离内心近点。
最近一直在读村上。算上昨天那本,读完了三部长篇小说和两本散文。计划把村上小说全部读完。
读村上,读时,尤其读后,会让人很恍惚。要沉浸在这个情绪里好一阵才能脱离。
看村上,从他的散文开始,喜欢他的文字。读了小说后,更加喜欢他的文字,甚于故事。村上的小说,只适合读,不大适合用影像来表达。
大段大段的细节描写,景物、动作、日常、心理。煮咖啡,烤面包,做简餐,喝从冰箱里刚拿出的冰啤酒,和加了冰的威士忌,看书,游泳,听古典音乐,熨烫衣服,发呆,思考。主人公多半时间是独处,朋友不多,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生活。通篇弥漫着淡淡的孤独。心不静,看不进去。看进去了,会让你心更静。
故事,往往有条隐藏在暗中和日常中的主线。需要人物和读者一起,慢慢体会,剥茧抽丝。有些玄幻,有些困惑。对内心的探索。
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适合我。正如跑步。
再就是,不是每天,但经常性的,而且是越来越频繁的,会有写点什么的冲动。习惯了。而且写得多了,顺了,就少了点构思,多了点随心随想所发。不为取悦读者,更多是一种感知世界和内心,和表达自己的渠道。
就如今天这篇,早饭后,突然想坐下写点什么。就写了。最后完稿,大家看到的,往往是在开始写时并没有构思和想到的样子。也有思考,也有组织语言,也有修改,但更多是跟着感觉走。
当然,离家在外时,最挂念在心的还是家人,我最亲爱的人。每天电话是必须的。
也会,见见老友,看场电影,或者漫无目的的随便走走看看。
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过着。
偶尔,感觉,有点不真实,有点恍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