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下来翻开《拆掉思维里的墙》,以往看书常常会直接跳过书的序,直接看目录或是正文,既然第二次翻看,倒是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所以,将书的两篇序,认真的看了起来。
我不太了解写序的具体目的是什么?一直以为,那大概就是找一两个比作者更有知名度或更富学识的人,对书籍做一番的赞扬,增加一个LEVEL的事情。但今天,换一种角度思考。如果是写序的那个人是我,而我会如何写?念头乍一思考,竟然没有头绪。仔细想想,如果是我,我大概就先看完一本书,然后把这本书的经典内容,总结提炼,大概这就是我的一个总结了。于是乎,我反复看了两遍这本书的序,一个是俞洪敏写的,一个是徐小平写的。看着看着,似乎找到了写头绪。做了一个导图,发现为一本书籍写序也是有技巧的。附上导图,自我剖析了一番:
首先,两位作者一开始并没有开门见山的介绍书籍或者点评书籍,而是介绍了自己和作者相知相识的过程。这样写反而让我们倍感亲近,一下子也拉进了我们和作者的距离,这不是一本通篇感叹阔论的书籍。
其次,在工作相处的过程中,对作者做真实的评价,而这两位教育者的评价,着实让我们对古典又多了几分的信任。(潜移默化的,读者对古典所说所做多了几分道理)
最后,才是对书籍的整体方向的肯定。这样的一个顺序结构,最后简单的一段肯定,总结了他们所有的铺垫,画龙点睛的功效就是这样。一篇文章的结构,如果能写到不留痕迹的宣传,那才是佳作。这也就是写作的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