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尔沃森的这本《成功,动机与目标》,阐述了我们应该如何成功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书名翻译得相当的鸡汤,不过内涵还是十分丰富,可操作性也很强,偶尔穿插了一些段子和吐槽也十分欢乐,整书可以很一气呵成地看下来不觉得疲惫。个人觉得这书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综合起来可以《影响力》等心理学经典相提并论了。
本书的核心是如何达成目标,分为三个部分,个人理解讲了下述三点:
1. 如何制定目标,制定什么目标
包括说明避免“做到最好”这种模糊的目标,而是要建立具体而有一定难度的目标;用“为什么”和“是什么”来考虑目标的可行性;不要轻易对目标说不,认为自己无法做出改变,而是要拥抱改变的机会,等等
2. 如何理解目标
这部分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了人们在对目标进行不同的理解时,对他们完成目标的影响,正如该部分的标题所说的《让目标带来正能量》,而这些理解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维度,例如:
- 目标是为了表现自己,还是让自己获得成长与进步;
- 是开拓进取型的目标,还是防御性的目标;
- 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这部分不仅仅针对自己如何理解目标,也介绍了如何运用上面所述的不同理解方式,让读者帮助他人制定和实现目标
3. 如何执行目标
这部分的讲述的是制定目标之后的执行实操,每章都围绕一个方法进行阐述,这里就不再赘述,各位看官可以看后续的介绍。
成功的第一步:一个好的目标
本书的开篇,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如果自制力是实现目标的最大绊脚石,那为什么能成功当上总统的奥巴马,却总戒不掉烟呢?
上面这个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想追求自己目标有最终折戟的人们来说,往往会有三种倾向:
- 一是简单地归因于自己的“意志力”或者“自制力”太过薄弱,于是陷入自卑与自责;
- 另外一种倾向恰恰相反,追究到客观的原因上,“我没有时间”,“我太忙了”;
- 还有一种更为可怕的倾向是,不自觉地给自己设限,认为自己就是不合适这种目标。
而本书第一条要告诉我们的真相是,相比于“自制力”,我们往往在第一步——树立目标时,就已经走错了方向。
扔掉“做到最好”
“做到最好”听起来是一个很激动人心的说法,但是如果把它用在自己的目标上,是非常无效的一种说法。没有人知道“做到最好”是多好,实现这个目标更是无从说起了。那比起“做到最好”,如何更好地设定自己的目标呢,本书给出的答案是:
具体而艰巨的目标
- 首先,树立目标时,越具体的目标越好。比起“减肥”,“减掉5磅”是一个更好的目标,因为它更具体,更能够让你明白成功的样子是怎样。知道具体要做什么更能让你保持着动力(也可以让你不断地自我检验,这是后话);
- 其次,树立目标时,在可行的基础上设定得难一点,一个恰当的难度可以激发自己的斗志。目标太困难,可能根本不可能完成,只会是一个无效的目标;但如果目标太容易,在达到这个简单的目标后就会松懈了。
为什么和是什么
目标可以被理解为较为抽象的“为什么”做这件事,或比较具体的——行动“是什么”。
接下来本书介绍了“为什么”和“是什么”这两种对行动的不同的理解方式,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分析了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和不同的场景下的利弊:
- “为什么”使人在做简单的小事时能和一个更大的目标联系起来,从而让人精神抖擞;而“是什么”的思维方式则让人更容易去完成有难度的事情;
- 用“为什么”理解行为是会考虑得更为宏观,更为长期和全面;而“是什么”则让人聚焦在细节上
- 当考虑长远的事情时,人们更倾向于“为什么”的思维方式;而针对近期的事情时则更喜欢用“是什么”的思维来描述
- “为什么”的思维会让人更看重“合意度”,即某件事情的价值;而“是什么”则让人更看重"可行度",即做这件事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针对两种思维的差异性,作者提出了要善于根据目标的不同,灵活切换自己的思维方式,例如:
- 当你需要更有干劲时、更有自制力、给自己更多的鼓舞时,启用“为什么”模式;
- 当你要拒绝拖延,更好地安排时间时,启用“是什么”模式;
- 当你要做困难或者生疏的事情时,启用“是什么”模式
正面思考,但不要过于乐观
“相信自己能成功”
和
“相信自己能轻易成功”
两种想法同样是乐观的态度,但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目标的成败往往就在两种不同的态度的差异之中。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人比怀疑自己的人有更高的几率成功,但过犹不及,一项调查中表明那些认为减肥之路会很轻松的人比认为道路崎岖的人平均少减掉24磅。
成事之人不但有信心获得成功,而且还同样相信着成功之路不会一帆风顺。进行上述调查的心理学家奥丁根提出了一个叫“心理对照”的方法:首先想到目标的实现,然后再反思其中的障碍。这种方法能让我们能把美好的愿望转化实际的行动。她也通过大量的调查,证实了运用心理对照的人表现更为良好。
小结
总结下来,针对如何制定目标,这部分作者所描述的重点建议有:
- 让目标具体而有困难;
- 活用“为什么”和“是什么”两种思维模式理解行为和目标;- 考虑目标的价值和可行性;
- 正面思考但不要轻敌;
- 运用心理对照法制定目标
什么影响着我们的目标
“我还能变聪明吗?”——实体论与渐进论
第一个会影响我们的目标选择的是我们的信念。我们对于自身能力的认知会在极大的程度上觉得我们制定的目标。如果相信自己是笨手笨脚的一类人,那么试图假如大学运动队可能就不太说得通。心理学家们提出了“间接理论”的说法,用于说明人们的对于特质是否可塑的想法,例如,你会认为智力、个性、体魄等等素质是天生的还是可塑的?根据答案的不同,可以把人们分为两派,分别是:
- “实体论”者:他们相信聪明度是天生的或者是在幼年时已经形成,到了成年的时候已经没有进步的空间了;
- “渐进论”者:他们相信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时间和经验从学习中得来,也就是说,人们在任何人生时期都能变得更聪明
正因为认为做什么都无法提高,“实体”的信念会使人把精力集中放在试图证明自己的目标上,而忽略了发展和成长。而持“渐进论”的人刚刚相反,这个信仰能让你做出更好的选择,发挥更大的潜力。
营造正确的环境
另一个影响目标的因素是环境,而环境往往对潜意识产生这影响。环境中的各种线索,会触发我们对目标的执行。我们读到的字眼、看到的物件、打交道的人,我们所接触的万物无不触发着潜意识对目标的追求。我们会追随榜样,采纳他们所追求目标——在我们认同这些目标的前提下。
正因为环境会通过各种各样的触发点影响着我们,所以我们要营造正确的环境,合理地利用触发点,让自己的潜意识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工作,即便你的有意识思维已被其他事情占领。
表现型目标与进步型目标
一个人的目标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还是为了获得成长和进步,这这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会对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选择的目标会影响追寻目标之路的兴趣和趣味,也能影响到会有多容易焦虑和沮丧。最重要的是,它不仅能决定你的动机有多强大,还能决定面对困难时你能坚持多久。
表现型目标
展示自己聪明、有才、有能力或者优于他人,这种“表现”的意愿叫做“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很能带来动力,让 人把工作做得尽量好。但是绩效目标也是一把双刃剑,那些与自我价值有关的因素在在带给人动力的同时也削减了人面临困境时的灵活性。当遇到坎坷时,注重证明自己的人容易得出自己不行的结论而过早放弃。
进步型目标
心理学家把发展或增强某种技术和能力的意愿称作“精熟目标”,人们不会因为是否达到特定结果而判断自己,取而代之,他们用“进步”来评断自己。当我们追求精熟目标时,我们比较不会因为困难和差强人意的成绩而埋怨自己缺乏能力,而是作出修复的行动去不断取得进步。注意力集中在“进步”上的人很少会过早放弃。
表现or进步?
既然在制定目标时会有表现和进步两种目标,而每种不同的心态又各自产生不同的影响,那么采用哪种目标会更有益呢?书中记载的心理学实验表明,当在做比较简单的事情时,追求“表现”目标会是很有效的方式;而在处理生疏、负责或者困难的任务并遇到阻碍或挫折是,注重进步更加排得上用场。而且与“表现”目标相比,“进步”目标还有以下的好处:
- “进步”会让人更享受过程而不是结果;
- “进步”目标会让人更愿意寻求“自主”帮助:(寻求“表现”目标会让人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会感觉在承认失败)
- 追求进步的人在遇到困境时会更想努力奋斗,更从容地面对抑郁和焦虑,而追求表现的人越沮丧越无法做出有建树的举动
进取型目标与防御型目标
进取与防御
和“进步”和“表现”型一样,另外一种划分目标的维度“进取”和“防御”,即可以针对不同的目标,也可以针对同一件事而不同的思考方式。这两者泾渭分明,但如果运用得当,都可以收获奇效:
- 当你追求“进取”目标时,你试图让生活充满积极的事物,比如爱、敬仰、嘉奖等等令人喜悦的事,你会以“成就”的角度来看待你的目标——是理想中希望获取的东西。所以当你达成了目标之后,会感觉到欣欣鼓舞,失败的时候则会垂头丧气;
- 当你在“防御”模式中时,会试图避免消极事物,例如危险、罪恶感、惩罚以及其他伤痛。这时这个“防御”的目标关系到你的安危——这个目标是你觉得必须实现的。所以当你达成目标后,会感觉到如释重负,而没有达成则会焦虑紧张。
这两种模式实际上蕴含着我们“被爱”和“安全”这两种人性中的基本需求,所以我们一生都会在这两种目标间周旋,但我们往往会偏重于一种目标,而经过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偏向与父母对我们的奖惩方式有关。如果家长对孩子取得成绩时予以表扬,做错事时有所保留,这样孩子更容易形成“进攻”型的思维;反之,如果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时惩罚他,在做对时候不再惩罚,则孩子更容易形成避免损失的行为倾向。
乐观与悲观
我们往往会认为在树立了目标之后,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保持着对成功的高期望值会更有利于我们达成目标,但根据研究表明,这仅仅是硬币的一面。针对“进取”和“防御”这两种目标,高期望值往往起着相反的作用:
- 当你试图达到一个“进型型”目标时,你的动力源泉为渴望,正面的反馈会让你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反之如果接受到负面的反馈,会削弱你的渴望,想到失败就会丧失动力;
- 相反,当你在追求“防御型”目标时,你的动力源是避开危险。这时候如果接受到负面的反馈,你的警觉度反而会提高,更能避免放弃目标。
乐观精神更适合于“进取”目标,如果你是个“进取”思维方式的人,或是正在追求“进取”型目标,那么乐观的精神会助你一臂之力;而如果你是一个“防御”思维方式的人,或是正在追求“防御”目标,过多的乐观反而会坏事,实际上一丝悲观对你来讲反而是最有用的,察觉到失败的可能性能使人更加加以防备。
风险与保守
进取目标会导致“风险偏好”,让我们什么都想试试,不容错过任何机会,这带来的是更多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进取”型的人爱想新点子、新方式,他们注重速度躲雨准确性。他们是谈判高手因为他们不怕迈出冒险的第一步。他们放眼全景,抓住当下。
防御目标会导致偏爱谨慎,我们会更害怕犯错,更爱说“不”,更少尝试新事物或用新方法实现目标,不过它也使我们做出更好的计划,更少拖延。这一类人很注重细节,他们注重准确度多于速度,在诱惑和干扰面前表现更好。
合适的策略
“进取”与“防御”都能带来成功,重点是识别目标的种类然后运用合理的策略去实行。合适的策略不但能带来更大的成就,还能让你在成功之路上更为愉悦。虽然大多数我们选择“进取”还是“防御”的思维方式是相对固定的,但是有时候我们的环境和境遇决定了目标属于哪种性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注意采取转换策略来获得成功。
持久的幸福:关联感、胜任力、自主权
为了名利而追逐的目标往往带给我们的欢乐会少于那些我们发自内心所追求的目标,人类的三种基本天生的需求会带给我们更持续的:关联感、胜任力与自主权:
- 关联感:与他人相关和相关怀的渴望,也就是爱与被爱的渴望。关联感的需求并不会“饱和”——我们总能从新关系或更深的关系以及更强的归属感中收益;
- 胜任力:把任何事做出色都能给予你有关胜任力的成就感,对于胜任力的需求也不会出现“饱和”;
- 自主权:关于选择和组织自己人生经历的自由,自主权就是要带给你“你是决定者”的感觉。当我们被自己的愿望所鼓舞时,我们自由地做出来源于兴趣的举动而不是被迫执行任务。这就是心理学家所指的“内在动力”。
我的目标我做主
一次次的研究表明,当人们觉得有选择权、自己掌握这命运时,会更有动力,更加成功。采取培养学生自己的兴趣的“自主支持”型老师比起“管制”型的老师所教出来的学生,会更少辍学,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我们想当然地会认为奖励会激发人们的斗志,更好地向目标奋斗,但实际上如果运用不当,外部的激励很可能会破坏掉人们的内在动力,而如果目标恰好又是以内在动力所支撑的,奖励只能起到反作用。除此以外,威胁、监视、限期以及其他压力也会破坏我们的内在动力,因为我们会感受到管制,不再能完全掌握局面。
制造自主权
当我们觉得自己拥有“自主支持”的环境时,内在动力便被呵护甚至修复了。当我们觉得内心世界被承认,而且拥有选择权时(即时是很小甚至是虚假的选择权),我们对自主权的需求便能得到满足,我们的动力和幸福感也便增强了。当你在给其他人布置任务时可以运用这些因素。这也是帮助他人将目标“内化”的最佳方式,因为最大的成就来源于我们认为属于自己的目标
利用理解目标策略促进目标
前面的几个部分按照不同的维度划分了几种相互对比的目标分类和理解方式,它们分别是:
- “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思维方式;
- 表现型目标和进步型目标;
- 进取型目标和“防御型目标”;
- 关联感、胜任力和自主权
根据这基本基本的维度,本书针对几种常见的状况,举例了不同的策略,包括:
- 实行简单的目标时,采用表现型目标以及进取型目标,可以让你更有动力,聚焦于成功带来的好处;
- 如果你缺乏动力,可以多想想为什么来激发自己的动力,同时采取防御型目标,聚焦与失败带来的损失;
- 当要实现的目标是困难或者陌生的,要告诉自己完成目标的过程是什么,同时专注于进步而不是表现,选择防御型的目标;
- 当你的目标会遭遇诱惑时,多用为什么思考,同时选择侧重于避免损失的防御目标,这样能帮助你抵抗哪怕是最具魅力的诱惑;
- 如果需要速度,选择侧重于收益的进取目标;
- 如果需要准确,选择侧重于避免损失的防御目标;
- 如果需要创造力,选择进取目标,同时确保自己的自主权,追求的目标是发自内心的;
- 如果你希望奋斗的过程是愉悦的,选择进步目标,同时确保自己的目标是发自内心的
- 如果想拥有长久的、真实的幸福感,则要选择满足关联感、胜任力和自主权这三个基本需求的目标,避免过多关注名声、威望和财富
助人圆梦——如何让别人达成(你设定的)目标
此部分同样是运用了前面介绍的原理,不同的是,是运用这些原理来使他人来完成你需要指派给他的任务。
使目标个人化
当需要他人完成你来指定的任务时,可以尝试在可能的范围内提供更多的自主权来激发他的内在动力。此外,参与选择也能让他更多地适用“为什么”的思维来考虑要实现的目标,能让他们更加投入,增强了认同感。
公众承诺
当目标的任务没有太多可选择的余地时,你可以尝试和他人建立起契约,并公开这个契约,这样能做到增强他们的动力,因为没有人喜欢违背诺言。不过一旦超过了契约期限,这种外部的动力便会随之削弱。
触发因素
由于我们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在潜意识层面中被触发,所以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激发他人完成目标。可以利用环境中的各种事物来触发他人潜意识中的目标(例如一件物品,甚至一句话),只要对方能把这个事物和目标联系起来。
理念框定
框定出任务的性质能使他人自然而然地采取合适的目标。当我们被提供一个进步的机会时,会采取“进步型”的目标,而当会被与别人比较时,我们会更多地采用“表现型”目标。收获的机会会激发“进取型”目标,而面临失败的危险时会激发“防御”目标。
榜样的力量
当我们遇到别人追逐某个目标时,会在潜意识中触发同样的目标。我们可以用合适的榜样来使目标蔓延,来激发他人完成目标的动力。当然其中需要的是榜样对于他人来说也是正面形象。
如何执行目标
前文已经介绍了很多有助于让我们的目标成功的方法,主要都是通过改变我们以往的树立目标和理解目标的方式来完成目标。但正如书中所说的,完成目标的障碍往往出现在执行的时候。掌握一系列执行目标时的技巧,能让我们成功的概率更上一层楼。
击破目标破坏者
把握当下,打破拖延症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拖延症的问题,主要有两种因素导致:
- 要权衡的目标太多,在各种选项之间挣扎、犹豫的时候时间白白流逝;
- 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并不有趣,便会用“我没时间”一类的借口来搪塞自己
因为这些原因我们常常错失时机,每天过得忙忙碌碌但目标离我们却越来越远,我们要做到的就是珍惜当下,把握住时机。
保卫自己的目标
我们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会收到各种的干扰和诱惑,让我们的努力偏离轨道。这个时候我们的自制力会竖起一面“目标盾牌”来保卫我们的目标,但令人失望的是,这面“目标盾牌”往往会损伤失效,甚至起到反作用。
当两个相互对立的目标在竞争这面“目标盾牌”时,比如说正在减肥的人在遇到美食的时候,会同时树立起“吃”和“不吃”两个目标选项,当其中一个(比如说“吃”)目标输掉以后,它就会被彻底删除。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属性,所以我们要确保好保障正确的目标。
反馈与自我监控
如果我们没有对自己的进展进行监控,几乎不可能实现目标。无论是外界的还是自己刻意位置,反馈会不断提供动力的源泉,而缺少反馈就会停止运转。“自我监控”需要有意识地不断进行,无论自己的进展是顺利的还是遇到了障碍,这种监控会确保我们自己行使在正确的道路上,知道自己是否需要增速或减速。我们在监控上会犯的错误分为两种:
- 监管不足:没有做够成功所需的行动
- 监管不当:选择了无效的策略去实现目标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了错失当下、没有保卫自己的目标、监管不足和不当这几种问题之后,我们就要着手解决的办法了。
"如果……就……"的力量
如果你有一个要实现的目标,就要说清楚达成这个目标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方式。书中介绍的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对象仅仅是多确定了要完成任务的时间地点安排,完成的概率就比对照组高了一倍以上。这种方式被称为“如果……就……”的计划方式。
为什么这种非常简单的改变就能够让我们提高实现目标的概率呢?
首先,这种方式可以解决我们前文所说的错失机会的问题,因为当我们决定了实现目标的时间与地点时,这个计划就会在情景或暗示(“如果”的部分)和既定的行为(“就”的部分)搭起一座桥梁。
此外,情景或暗示会在我们闹钟被高度激活,大脑会下意识地搜索这环境中任何与“如果”条件相关的情景,即时我们正在忙其他的事情。
最后,“如果……就……”这个计划会让目标在脑中巩固的关键,是一旦“如果”发生了,“就”便会下意识自动启动,大脑已经知道了要做什么了,它剩下的任务就是不假思索地执行。
“如果……就……”还要另外一个好处是帮助我们介绍宝贵的动力资源——自制力,把执行目标转换为潜意识下,而不需要消耗下意识的自制力资源,这样也能让我们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更不容易放弃。
“如果……就……”还能帮助我们抵抗阻碍。我们可以想象达成目标的道路上可能遇到的障碍与诱惑,为每一条可能的障碍都使用这条法则制定应对计划,能保证我们不偏离达标的轨道。
自制力
在面对执行目标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诱惑,我们需要自制力来保障我们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不放弃和偏离。但同时很多人不曾想到的是,我们的自制力就和我们身体上真正的肌肉一样,可以通过锻炼增强,也会被消耗和疲劳。掌握如何锻炼和保养自己的“自制肌”,会让我们收益无穷。
启动自制力
自制力跟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锻炼增强的,我们可以进行一些需要自制力的尝试,即使这些行为与本要实现的目标毫无关联也没有关系。实验证明,戒掉甜食、体能训练这些需要自制力的活动,当得以完成之后,我们生活中其他与自制力相关的表现都能得以提高。
恢复自制力
无论你的自制力有多么强大,它也和肌肉一样会有精疲力尽的一刻。休息当然是恢复的一种最理想的方式,但是如果条件不允许我们休息时,我们也还有其他的方法进行自制力的恢复,例如:
- 目标感染:当我们看到其他人追求某个目标的时候,我们也会被“传染”上自制力。一个实验中,人们观察了他人成功用自制力来克服了诱惑的情景后,这些观察者自身的自制力也得以提高。不过采取这个策略的时候,如果太感同身受,反而会榨干自身的自制力。
- 放松心情:用一些小礼物、看喜剧的方式来改善心情,或者任何令人振奋的事情都可以提高我们的自制力。
- 摄取糖分:当人们执行消耗自制力的任务后,血糖会明显降低,这时补充糖分后(不能使用代糖)自制力也会得以恢复。
自制力被掏空时怎么办
当我们的自制力被消耗一空的时候,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降低对于自制力的需求,包括:
- 面对诱惑时,彻底不做一件事永远比开始后再停止要容易,也不需要那么强的意志;
- 多考虑“为什么”,以及采取“自我监控”,也是抵抗诱惑的极佳策略;
- 不要同时进行两件需要强大自制力的事,这样只会给自己找麻烦;
- 犒劳自己,有吸引力的奖励能提升成功动力- 不冒无谓的险:我们会尝尝高估自己的自制力,这种倾向会把自己推向危险的境地。无论你的自制力有多么强大,要尊重它的局限性。
正确地乐观
几乎所有的励志书籍都会让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某些情况下,保持乐观的心态的确会给我们带来成功,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盲目的乐观之后拖我们的后腿。合理的乐观和不切实际的乐观带给我们的也是相反的结果。
乐观是有益的
乐观精神会带来很多好处,它能增强动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对目标做出优先选择。乐观和增强我们的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状态,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欢乐与充实。乐观主义者能以更主动直接的方式去面对困难,因为相信自己终会成功,他们更加坚韧不拔,所以更可能成功。拥有乐观精神的人也更会在重要的目标投入时间,而在次要目标中投入更少。
乐观也有可能是有害的
乐观有时候会让我们犯不必要的错误——那些悲观的人可能永远都不会犯的错误。因为乐观者会认为自己终会成功,他们较少考虑行为产生的所有后果。他们准备的较少,冒的险却更多(赌场对于乐观者送人头的行为喜闻乐见)。相反悲观者往往会做好最坏的打算,从而会进行更充分的准备。
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乐观者也容易陷于不切实际的自我安慰,不断给自己打气,却可能失去了看清客观事实的可能。乐观者不光觉得自己能力过人,甚至觉得自己会比一般人幸运,这种寄托于自己所不能控制的事情上的不切实际的乐观,对于目标的实现没有任何的帮助(如果乐观的来源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因素则恰恰相反,更能帮助我们实现目标,例如相信自己能通过努力、计划和策略来进行改变时)。
在我们追求防御型目标的时候,请避免乐观。因为这种目标更多地要求我们避免损失,这时候的乐观反而会害了我们。此外,要记得前文所提过的相信自己能成功还有相信能轻易成功之间的差异——后者就是典型的不切实际的乐观。
如何增加乐观精神
当我们需要乐观精神的时候,我们该怎么获取呢?文中介绍了四种方法:
- “归因再训练”方法,明确成功的条件是什么,是真的与能力有关吗?如果是勤奋、坚持以及更好的策略这些我们能控制的因素,则说明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努力和计划;
- 找回过去成功的经历,来对自身的能力来一点肯定;
- 用“如果……就……”的策略来战胜消极:如果我开始怀疑自己,就要告诉自己为何可以胜任;
- “构想成功”:不仅仅想象自己获得成功的场景,而更多的是在闹回溯模拟成事的过程,这样能让我们更好地做计划和准备。
更好地坚持和放弃
关于成功,天生的能力其实与成功关系绩效,而坚持则更为重要,本文接下来介绍了如何让我们变得更为坚韧,从而受益。
如何变得更为坚韧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目标来增强我们的坚韧度:“进步”型以及自主选择的目标能使我们保持长期投入的状态。其次,当我们遭遇挫折时,要相信我们缺乏的并不是能力,而是勤奋、计划、坚持以及更好的策略这些我们能控制的因素。认识到这点不仅能更好地看清自己和自己的目标,还能增强我们的坚韧度。
学会适时放弃
认为自己能力不够而放弃目标是令人惋惜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得坚持所有的目标。我们要认识到每天的可用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有时我们要学会做出抉择,当目标并不现实时,别害怕放手。
当实现目标的代价太大时,放弃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选择,有些牺牲是不值得的。但是在放弃这个目标的时候,可以找个新的目标来代替旧的,从而使我面保持参与感和使命感,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如何给予反馈
当我们是管理者、家长、老师或者教练,我们的职责就是给别人提供反馈,以帮助他人更好地完成目标与任务。关于反馈,有基本的原则可循
当他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
首先,要直面他们的问题所在,真诚地说实话。不能因为顾及对方的感受而回避说话。告诉别人“不是你的错”或者“你已经尽力了”也许能让他们好过些,但是也会让他们觉得束手无策、斗志涣散,缺乏激励自己更进一步的动力。
其次,要提出正面、实用的建议。要指出他们如果做出正确的行动就能有所成就。要具体提出问题的本质以及解决的方法。
当表现值得称赞时
称赞如果不恰当,可能并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文中提出了五大赞扬的准则:
- 赞美必须真诚,也要尽可能地具体;
- 要赞扬对方可控的范围内的因素,赞扬他人聪明不如赞扬他人努力,否则当被赞扬人遭遇挫折时便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 赞扬时切忌与他人比较,这样会导致他人更注重于表现自我而不是取得进步,超越自我;
- 赞扬不能剥夺对方的自主感受,不恰当的奖励和压力都会剥夺他人的内在动力;
- 表扬必须传达现实的标准和期望,过于夸张的表扬和期望既不切实际,也不如真实的期望更能鼓舞人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