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喝酒似乎成为了长大成人的标配。
身边的人,早的有中学,晚的有大学——
进入大学还不会喝酒的极少,包括女生。毕竟毕业那会儿的谢师宴,怎么也得跟老师干上一杯吧!
忘了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会喝酒的,高中?还是大学?
终归是在校园与社会交接的朦胧地带吧!
这与酒的味道倒是很契合:能品尝到微微的苦涩,也能享受到液体划过胸腔时冰凉的快爽。
印象深刻的喝酒有几次:
一是大学毕业前夕,全班同学到国内某啤酒厂见习,说是见习,不过是到厂区参观了一轮,然后就集中到会议室,围着椭圆形的会议桌。
围着会议桌干什么呢?
喝生啤。
刚刚酿出来的,名符其实的生啤,入口清爽,浅淡的涩味也恰到好处。
不过那时候喝酒是“例行学业”,所以并无多大感觉,只等着事情完结,打道回府。
之后,便是参加工作,喝酒成了商业应酬的一部分。
一次访问一个知名进口啤酒品牌的中华区总裁E:
新加坡人。很年轻,才四十出头。
到达的时候,E还在开会,便安排秘书先带我们到他们厂区专设的一个俱乐部。
所谓的俱乐部,其实是那个品牌的展示区。
展示区分两部分:一部分展示品牌历史,有很多的照片:酒窖,酒桶,创始人的照片等等;另一部分是吧台,陈列了该品牌各种型号的酒,酒也供员工休闲和招待外来人员时饮用。
拍完相关照片,E还没到,秘书便带我们在吧台喝起酒来。
那时候是大中午,外面阳光灿烂。
本不是适合饮酒的时地,但我本来就有些渴,而且喝的那个酒度数不高,入口还挺清爽,便喝了不少。结果到正式访问时,脑袋还有些昏昏沉沉,所幸有同事兜着,不致冷场。
不过那个总裁说的一些话我倒是记得很清楚。
身为啤酒企业的高层,他规劝消费者适量饮酒,对于天朝没有界定最低合法饮酒年龄,他也觉得不可思议。
他还带领该品牌企业以及同行,提倡“理性饮酒”的概念,并身体力行,做到实处:如做了很多规劝饮酒的杯垫、宣传张,在酒吧以及卡拉OK等休闲场所派发。
他说这是必须要做的,为了我们自己,更为了下一代。
喝酒与工作挂了勾,难免就有些变味。
餐桌上的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很多时候只是表象:入喉的已经不是酒,而是欲望,是利益,是脸面,甚至是纯粹的相互显摆与睥睨斗角。
与访问过的一个企业家吃晚餐,四星级酒店,吃海鲜,席间开了一瓶洋酒——
对于我这种在吃的方面无知识,无品味,不讲究,只求填饱肚子的人而言,跟吃一顿快餐也没什么区别。
所以并无多大兴致——当然了,我有无兴致不重要,反正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陪衬。
于是一如既往,该吃吃,该喝喝。
呃……那个洋酒味酸且涩,入口如药酒,感觉还不如喝啤酒过瘾。
不管,填饱肚子再说!于是继续大快朵颐。
结果喝到微醺,才听企业家“无意”中提起这瓶酒的价格,怎么说呢,抵我几个月的薪水。
当下便想:至于吗?又,不,好,喝……
很多宗教是禁酒的。
佛教也一样。
喝酒不好,这个谁都知道。最起码伤身。其次,喝酒容易使人愚痴,导致很多不好的后果——
酒精入胃,连带胆子也肥了,难保做出不理智的事,如邪淫,如妄语,如争斗:一旦饮了酒,人的神识自己就调和不了,一切被酒所控制。
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上新闻的也不少。
近日国内的:
已经62岁的江苏盐城男子参加同学聚会,以致于饮酒过多,酒后闹事;
这个月初,彭某因与他人在饭店用餐饮酒后感到身体不适,在朋友陪同下赶到该县人民医院就诊。在医院检查诊治过程中,彭某与值班医生张某、护士彭某发生了冲突。在冲突过程中,彭某打砸了医院急诊科护士站柜台上的茶杯、导诊牌和电话机,并对医生张某进行扯打。事后被调查;
无锡一男子酒后闹事,疯狂砸车80余辆;
近日国外的:
美国当地时间12月22日,在美国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国际机场,一男子因涉嫌朝一名女乘客身上小便而被捕;
据《卫报》报道,当地时间周二晚上,前英格兰球星加*科因酒后在一家酒店闹事,因为头部受伤而被送往医院。
除了这些,还有酒驾带来的家破人亡,还有酒精催谷下引发的家庭惨剧……
清醒时可以轻易控制的行为,却因为酒精的麻痹不由自主地就做了,而承担后果的,不会是酒精,而是人。
在这里顺带说一下,从事与酒相关的行业也不好,造业重。
而今,劝酒已经成为“酒桌文化”(如果这能称之为“文化”的话)的一部分,甚至因此衍生出不少劝酒辞:调侃,妄语,荤笑话,毫无品趣,甚至毫无下限。
而那种以灌醉对方为乐的劝酒,更是损人不利己。
所幸现在很多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年青一代喝茶和咖啡的人越来越多,而我们这一代老古董,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会再去干这种无聊的事了。
不是么?如果只是商业会餐,那滴酒不沾,如果是同学好友聚会,那也点到为止——既是为了情怀碰杯,那就为了情怀小酌。
否则,只能是你把我灌醉,我把你拉黑。
总之,年轻时喝酒,是为了消解无处释放的荷尔蒙,让激情与躁动找一个出口,而年长者喝酒,很多是品味,是追忆,因为往事都在酒里。
有一首歌叫做《与往事干杯》。
姜育恒的声音略带沙哑而细腻真挚:人生际遇就像酒,有的苦,有的烈……
写得很准确动人,让人感怀唏嘘。
但须记得歌里还有一句:明日的酒杯,莫再要装着昨天的伤悲。
在我看来,放下有很多种,而籍酒精而来的放下,是时效性最差,最不究竟的——当酒醉醒来,该处理的还是要处理,该面对的始终要面对。
与其在酒精打造的幻境里开到荼靡,那还不如坐言起行,去处理,去面对,那起码还往前迈了一步。
谁都有故事,但没必要谁都要喝酒。聊聊旧事,品品清茶,不也是很惬意的一件事么?
我是悟恩居士,一个会写字的修行人。喝酒伤身,伤脑,还伤“智商”。尽量少喝,最好别喝。祝诸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