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雨綫 时间/ 2017年1月8日
电影《小王子》里,狐狸对小王子说:“你最好在每天相同的时间来,比如你在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感到越幸福。到了四点钟我就会坐立不安,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准备我的心情,仪式能让我觉得某一天某一刻与众不同。”
这便是一种仪式感,仪式感是一种能让人有所期待,让人感到幸福,让人觉得与众不同的在外形式赋予的独特感受!!!
关于仪式感
互动百科里解释说:仪式感是一个人的生活表达,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事情。仪式的功用就在于提供、促进并传递一种身份认同。
其实,学语文,也需要仪式感,尤其是对于当前正在学习语文又觉得语文无趣甚至厌恶语文学习的学生来说!
时常会遇到学生说“老师,我觉得语文好难学哟!”“学语文半天没有成效,也考不了多少分。”“语文,小说里的故事蛮有趣,文言文好难学好难背呀!”“语文试卷,作文好烦人哟!”
我想,如果多点仪式感,或许会不一样!
我想说的仪式感,并非是学之前搞个祭祀仪式、宣传典礼、文艺晚会或者吃蛋糕之类的。而是,做好两件很重要的事,朗读和背诵,以此来营造仪式感,增强认同感!
一.通过朗读,形成仪式感。
时常会遇到,不愿意看书,或者看着看着便神游太虚的情形。新课前,老师一般又留有预习的任务。不完成任务,又害怕老师,完成任务,又有点心不在焉。此时,建议你,朗读,大声朗读。
我们常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而今,我要说“不大声朗读,不会读书,更读不透其中意味”。
能进入教材的文章,必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文本,当有其可取之处。每次拿到一篇课文或一首诗词,先轻轻地读一读(有些同学胆儿小,怕闹笑话,或者不确信,读起来没谱),确保会认字,然后,大声地读个3-5遍(每个人的情形功底不同,每篇文章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一般自我要求读完3-5遍再备课),自然而然,会把自己带进文本,带入作者营造的场景里面去,加之,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画面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后续的预习任务便不在话下!
每次3-5遍,每一遍感受不同,随着次数增多,情感体验也不断增强,自然而然,心里的阅读期待也会渐渐增长,与作者的共鸣也越来越强烈,形成一种真正的对话。随着时间推移,你会发现,朗读,不仅增强了语感、平静了内心,还让你充满了期待,有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幸福意味。就成了一种你读书的仪式感!
比如,你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按着前文所说的朗读顺序,“千里卷平冈”的宏大场面,“酒酣胸胆尚开张”的情态以及苏轼“狂放”的形象便跃然眼前,活灵活现,忍不住被此词此情此景感染,读起来,情绪,便水到渠成!
二.通过背诵,强化仪式感。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说只要会做题就行,不需要背会。而我,坚决反对,学语文可不等于应付考试,道理长篇大论只会伤感情,于是,总是用背诵来为难众人。原因在哪呢?强化语文学习的仪式感。
记得,大学时,我们朱秋德老师上宋词,几乎每次课前都会花10分钟左右,抽十来位同学的背诵。那时,班里只有38个人,轮一轮特别快!以前也从未遇到过大学老师如此严格要求的。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大家都必须去背。于是,每次正式上课之前,老师走进教室时,都是一片朗朗读书声,正式讲课之前,都是同学单独起来背诵或抑扬顿挫或快马加鞭的背书声。而朱老师呢,就负责在花名册上圈圈点点,结束后便指点一二!
慢慢,我发现,效果不错,一学期,学的词,无论是几百字的慢词,还是短短的十六字令,竟别有一番意味!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强化记忆不说,还能加深理解,每次,就像一种仪式一样,心里有种期待,如今想来,那点时光,虽过于短暂,可那是与众不同的岁月呀!
背诵,肯定少不了朗读,对之前朗读的仪式感有所强化。同时,学完以后,背诵,仪式感可以让这个难缠的任务的任务性慢慢被消解。当你,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地背诵时,高低起伏、情感变化便会形成一种享受。文字的魅力,文字营造的氛围,让人享受意境的独到,让人蹁跹于文字之间,思维随之云卷云舒、翩翩起舞!
比如,背诵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鱼,我所欲也》,孟子作为雄辩家,在这两篇议论文里其逻辑性、辩论特色、人格魅力展露无遗,背诵,让你有了更深的体悟和感知,让你唏嘘不已、赞叹不止!
慢慢地,背诵也演变为一种仪式,敷演形成语文学习的仪式感,不同的文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情怀,不同的情怀不同的人,定让语文学习之路与众不同!
如果,你想让语文学习有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你愿意让你的语文学习与众不同,那就努力增强仪式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