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看《我们仨》时,刚上大一,那时候,对青春再次经历迷茫,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却伴随着压力。
我是经历两次高考的复读生,两次的成绩都是两本线的边缘,打击是大的,我读了一个不好的普通三本学校,为了充实自己,我一直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学习。直到有一天,我读到《我们仨》中一段描写杨绛先生与她的丈夫钱钟书以及她们唯一女儿阿圆的生活,平淡却温馨,不禁泪流不止:其实,这也是我的生活。
杨绛先生在书中说: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的读书生涯自第一次高考之前还是算得上快乐的,虽然之中蕴藏着摩擦和婆娑,但当我第一次高考失败后,我才真正意识到:人世间所有的一帆风顺其实不存在的,更多的时候,需要自己慢慢地去接受所谓的“失败”,让自己成长起来,变得强大,变得坚不可破。
我这样去做了,为了给自己留下最后的尊严,我没有让父母知道我内心的卑微,我没有在他们面前留下我依旧很难受的样子,只是周末回去的频率变得少了,在家呆的时间也变得短了。我知道这是在赌气,为自己堵口气,只因为自己不成器,自己没用。时间长了,我习惯自己一个人努力,一个人吃饭,孤独地离父母越来越远,记得他们有一次打电话来,问我有时间回去吗?我说没有。他们在电话的那头回答地很平静:你好好休息,别太累。我可以感受到爸爸妈妈的心情,饱含着失落和无奈,为此,我一度地曾怀疑自己是一个坏孩子,不懂体谅父母的心,未作出常回家看看的温柔举动,作为他们的孩子,无数次想到这样的我,不止一次地哭过,痛过,可之后呢,发出深深的自责与无奈。那时候,刚上大学,第一次离家,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孝比不上自己未来的漫漫长路和与父母一起的浪漫。
当我后来明白自己错得有多离谱时,我的眼泪已经无法弥补自己的过,但庆幸的是他们还未走远,他们一直在原地等我,等我回家。自那以后,我家的生活也经历着一些或大或小的变化,出现着或好或坏的结果,但每一次,我们家仨,不,是我们四,一起紧紧地抓住双手,然后使劲地走下去,我们家也是单纯的。
杨绛先生彼时的家就如我回归守望的家后一样,有着朴素的温暖与快乐,在他们的家中,与世无争,本本份份,经历着世间所有的悲欢离合,他们家中的成员懂得慈悲,知晓感恩。
1997年和1998年是痛殇,无法感受生命竟然如此地脆弱,在稍微大一些的疑难杂症面前,不堪一击,杨绛先生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死别,好残忍的一个词,让他们在岁月的摧残中失去最美的生命,彩云般最可贵的生命,那个温暖平静的家支离破碎,不复存在,即使后来杨绛先生一人撑起一个家,也是孤独式的存在,可这种存在,寂静而伟大,我们后辈不敢惊扰。
杨绛先生一家三口,自那年失散,多年后终于以另一种方式相遇,让我深信:所有人世间的辗转轮回都会相遇,终为我们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