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几本书,寻思着写篇书评,比如《俗门俗事》、《解忧杂货店》。最后想了想,干脆都写一写。
《俗门俗事》这本书吧,是去年年底出版的,作者是鹤坪,好多人可能并不熟悉这个作家。鹤坪先生是西安人,父母是鞋匠,住了一辈子的大车家巷,熙熙攘攘,春去秋来,奇闻异事、风土人情自然是听说过不少,又喜听老辈人讲起一十三朝的掌故和风情,肚子里自然是攒下了万千世事,于是便有了《俗门俗事》这部书。
贾平凹先生这样评价他:我一直认为,在这个城里,最能熟知西安的,尤其老西安,没有谁胜过鹤坪,他的才华确实在万人之上。
冯骥才先生这样评价他:这些老东西有股子味道。历史的味道,民间的味道,陕西的味道,似乎还有点鹤坪的味道。
一开始看到封面,总会觉得这本书和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很像,真正读起来以后发现,的确很像,像在这两位先生都没有去写老天津、老西安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巨人伟事,写的都是平凡人,但发生的不一定都是平凡事,充满了民间的味道,很朴实,像是一种低到尘埃里的写作,很有烟火气,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嬉笑怒骂,很自然的铺展开来,将水土风貌、民俗民风很自然地从书中抖落出来,活脱脱的呈现给读者。
但这部书又和《俗世奇人》很不像,说的俗一点,鹤坪先生的文风比较“野”,野在骂人都是那样的酣畅爽快,这恐怕便是水土的差异,天津人吵架好像是互揪着耳朵、头发,或者亮一手绝活嘲弄嘲弄你,而豪放的西安人可不管那一套,抡开膀子,扯开嗓子,有一说一,非要把胸中那股子真性情放出来不可。
对西安的风土人情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很值得入手。
再来说说《解忧杂货店》,这部书恐怕是我读的第三遍了,东野圭吾先生的作品还是一如既往的好。
如今回顾写作过程,我发现自己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人究竟应该怎么做?我希望读者能在掩卷时喃喃自语:我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东野圭吾
僻静的街道旁有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男友身患绝症,爱情与梦想间做着艰难的抉择;为了坚持音乐梦想离家漂泊,却在现实中寸步难行,现实与理想,究竟该选择哪一个;面临家庭巨变,挣扎在亲情与未来的迷茫之中。
他们将困惑写成信投进牛奶箱,奇妙的事情接踵而来。
其实,每一个选择只要努力过,都是正确的选择,都是有意义的,并非无疾而终的烂尾工程。
现代人内心流失的东西,这家杂货店能帮你找回来。
有人曾评价这本书“人们总是在不经意间与他人的人生紧密相连”,书中的每个人物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似凌乱实则缜密,每个人物都充满了矛盾和羁绊,但最终都得到了救赎。就像那三个小偷敦也、翔太、幸平,解别人的忧,却填了自己内心的洞。
最喜欢结尾那个关于白纸的回信,能够给出这样回答的浪矢老人实在是太棒了。浪矢老人洞悉人心冷暖、世态炎凉,但对他人的求助,愿意以善意回应,为这个丝丝寒意的社会带去阵阵温暖,让人体味到在这个破洞不断的世界里,仍旧有人尽其所能用心填补。
我们往往需要的并非是解决问题的答案,我们仅仅需要一个人愿意认真倾听,愿意走进我们的世界,静静的陪着我们。
向陌生人咨询烦恼,有时候不为解惑,只为说出来。人生苦短,为什么不对自己好一点呢?冬天是冷的,但心是暖的,你的灵魂,应当是有香气的。
我知道,那些回不来的夏天,那些仍在结痂伤口上泛起阵痛的苦楚,那些随着青春远去的人,都会使你仍旧历历在目,或者痛彻骨髓。但是,生活仍要向前,你无法回头,这就是现实。你可能会绝望,可能会失落,可能会心灰意冷。
但是,朋友,不要忘记,明天还在你手上,还在你的心里,还在需要你继续向前走的人生路上。虽然那条路,不仅难走,而且漫长。要说不累,太假。
如果我是上帝,我想亲吻每一个失意的明天,亲吻每一颗受伤的心。但我不是上帝,我只想让那些蹦跳的文字化作吸饱日光的音符,将它们编成一首冬日里的安魂曲,缓缓流淌,温暖那些满身风雪的赶路人,温暖你心中那个寒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