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言,寝不语
老辈子的意思就是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出自《论语·乡党》篇。作者是孔子。
原文说: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译文: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虽然是吃粗米饭蔬菜汤,也一定先要祭一祭,一定要像斋戒时那样恭敬严肃。席子摆放不端正,不要坐。在举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年人先走出去,自己才出去。
食不言、寝不语的意义:
孔子举止言谈的某些规矩或者习惯。他时时处处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的行不逾礼。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日常行为必须依照礼的原则。这一方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
食不言、寝不语的现实意义:
食不言、寝不语不仅仅是文化传承以及礼貌的象征,也是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专心睡觉才能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西医看“食不语”的科学性
人吃的所有食物都会途经一个重要的部位——咽喉。咽喉向上可通鼻腔、口腔,向下后可通食道,向前则可通气管。
吞咽食物时,为了保证食物通路的顺畅,吞咽反射会进行一系列的复杂动作。一是悬雍垂上抬,正好盖住鼻腔后部,防止食物进入鼻腔;二是咽部肌肉群收缩,防止食物往前流入口腔或误入“耳咽管”。三是喉头上提,使会厌软骨盖住气管。
这样,四通八达的咽喉就只剩下食道,保证了食物能正常沿食管进入胃。而如果吃饭时说话、大声吵嚷或哈哈大笑,都会干扰到这一过程,使食物误入“歧途”,进入鼻腔或气管,引发各种问题。轻则咳嗽不止,重则发生食物堵塞气道,导致呛咳乃至窒息。
中医学强调“食不语”
“食不语”这一原则有助于固存人体五脏之精气,达到养生的目的。元·邹铉《寿亲养老新书》曰:“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既是提示要节制饮食,也是提示要进食禁言。
明·息斋居士《摄生要语》曰:“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自生金。”同样,也提示节食与寡言的相关性与重要性。
以上说的好明白,这个道理是真的该履行的,因为今天就践行了这句话。中午在工作室,二哥说在工作室自己做些吃,其实是不简单,排骨24一斤买了6斤,山黄瓜、丝瓜、西红柿、尖椒、豆片等等,好久没这么热闹了。
这可倒好,热菜没开始上,哥三个说话这空先喝一个,然后我来了块黄瓜,说话这空,黄瓜没咬到,腮帮子给咬住了,我这个疼呀,酒也不敢喝了。
食不言,寝不语。老古语说的好呀!!!
20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