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热爱好故事,却不知道为什么。其中一种说法比较耐人寻味:“我们天生依靠故事来教给我们这世界运作的方式。”
这本书就是教作者们怎么写出一个“好故事”。我建议,最好是正在写故事或修改故事的人,对照着自己的问题进行研读,会比单纯的纸上谈兵收获更大一点。
有写作的冲动,固然必不可少。
“但是要写出能够立刻紧紧吸引读者的故事,光有激情是不够的。”
但是为什么,我们很难领会故事是怎么构成的呢?因为“我们常常轻易地臣服于所阅读的故事,这种轻易性往往会遮蔽我们对自己所写故事的看法。”尽管你疯狂地热爱阅读,但是再优秀的作品,也未必能教会你具体怎样吸引读者。
“一个好故事给人的感觉不应该像幻觉。它应该像生活,实际的生活。”但就是因为过于身临其境,才令我们更不容易注意到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框架。好故事的框架如同一张复杂精致的网,不着痕迹地将各种元素、线索等巧妙地串联在一起。
你应该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故事是讲什么的,也就是说:到底是谁的故事,发生了什么事,什么处于紧要关头。如果你回答不出,那这个故事很可能并不成功。而且,跟这些问题完全不相关的东西也大可以直接删掉了。不管你的文笔多么优秀,如果不得要领,故事也是不会好看的。
与之相关的是,保持故事的焦点不偏移,也就是让情节和主题都紧扣故事要解决的问题,所有的线索也都是相关的。文中引用了契诃夫的名言:“如果你在第一章说有一把步枪挂在墙上,那么在第二章或者第三章它必须开火。如果不准备打响它,那它就不应该挂在那里。”同理,故事中的因果关系也比生活中的更加明晰。
除了一些常用的技巧之外,作者丽萨·克龙(Lisa Cron)还提出了“破坏主人公完美计划的十一条准则”。
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早就不流行了。主角总是有些这样那样的缺陷或不足,这样才显得足够可爱,才显得有血有肉,真实立体。放眼现在的文学及影视作品,遵循这些隐形准则早已是很普遍的现象,哪怕是曾经面孔死板的抗日剧、谍战剧之类。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个折磨主人公的速成教程:
1. “不要让故事里的人物未经逼迫就承认一件事情,即使是对他们自己承认。”
即使被枪顶着脑袋,也不能随便就说出那个“秘密”。泄露秘密应该是有代价的,要么能有所收获,要么是为了阻止某件不好的事。
2. “一定要让你的主人公拥有秘密——但是不要保守这些秘密。”
保守秘密是不健康的行为,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保守秘密的主人公可想而知是痛苦的。所以让他吐露出来,实在是你的仁慈之举。不管他自己的立场如何坚定,故事也要想办法让他开口。读者喜欢做“知情人”。
3. “一定要保证主人公的所有补救行为只会让形势更加恶化。”
如果男女主人公顺利地走到了一起,这一定是个索然无味的故事。除非主角突然发现这个结果并不是他/她真正想要的,或者事情并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样简单。让形势不断恶化,才能增加赌注,加大故事的张力。
4. “一定要保证所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全部出错。”
人类的天性就是这样,很少浪费精力规划意外的事情。然而在故事里,轻而易举总是出问题的前奏。当故事主角突然长舒一口气,以为一切终于解决的时候,我们往往就会猜到,肯定还有什么事情会出错,说不定还会特别糟糕。
5.“一定要让你的主人公开始只赌一美元,到最后却押上一座农场。”
万事开头难,可能那最开始的一美元反而比一座农场更令主人公畏缩。直到他们失去整座农场的时候,才终于被迫勇敢面对问题。
6. “不要忘记世上绝对没有免费午餐这回事——当然,除非那是有毒的。”
主人公不该轻易得到任何东西。读者更希望体验他/她在事情出错时如何反应。这些反应可以作为读者自己生活危机的参考,而不用承担任何真实风险。(我们阅读及观看故事的乐趣也源于此。)所以主角需要付出格外巨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假如是随随便便就得来的,那么那玩意儿很可能对他/她一点好处也没有,比如白雪公主被陌生老太婆赠送了一个毒苹果。
7. “一定要让主人公撒谎。”
现实中,我们都不希望别人对自己撒谎。然而在故事里,谎言的力量却十分巨大。大家都等着看谎言被揭穿的后果。万一不被揭穿,也一定得是有原因的,是为故事本身服务的。
只有作者是不能“撒谎”的,比如刻意隐藏线索以留到最后,就会令读者产生不信任感,从而怀疑整个故事。
8.“一定要引入一个明确的、现时的、不断加深的危险——绝不是它模糊不清的模本。”
主人公的反对力量必须是足够强大的对手,并且是清晰具体的,会付诸行动的,而不仅仅是不怀好意却什么都没干。两边最好都有紧迫的时间感,一个最后期限
——坏人即将得逞,好人必须在最坏的事情发生之前完成任务。
另外,反面力量虽然不一定是人,但是抽象的观念毕竟也需要通过具体的人物来表现。
9. “一定要确保故事中的反面人物也有好的一面。”
这点同下面第10条类似,都是当代流行的手法,用以塑造更为丰满的人物形象。没有彻头彻尾的坏人,即使有,他们自己也不这样认为,甚至会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却遭到别人的误解。而且,如果还有改邪归正的空间,是不是更容易构成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呢?
10.“一定要暴露出人物的缺点、悬念和不安。”
憎恶改变,这也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改变令人不安,然而故事里如果没有改变就会显得单调乏味。看似完美的婚姻、家庭,很可能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完美无缺是不存在的。写作者的任务就是要硬起心肠,拆除主人公自以为安全的庇护所,迫使他/她直面残酷的现实,甚至内心的恶魔。“一个完完全全的好人有时候甚至比坏人更令人反感。”
11.“一定要暴露你自己的恶念。”
大多数人更倾向于掩盖内心混乱的一面。但这正是读者容易感兴趣和引起共鸣的地方。所以作者应该做的,不是害怕暴露自己的黑暗面,进而让主人公避开不合礼节常规的事情,而是将这些东西纳入到故事中来。写杀人犯不代表作者本人就是,即使作者的内心也有过仇恨。
总之,不要害怕让你的主人公精力难堪、羞辱、失败、窘迫。中国自古也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伤害“你爱的那个人”,让他/她一路强大起来,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充分营造故事的张力,顺利闯过最后的难关。这才是好看的故事。
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一下哦!